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於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諡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製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

軼事典故

結交房杜
  王珪隱居終南山時,與房玄齡、杜如晦交好。一次,母親李氏道:「你將來定會顯貴,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什麼人,你把他們約來看看。」恰好房玄齡等人前來拜訪。李氏暗中觀察後大吃一驚,命人備辦酒食,並對王珪道:「這兩人都有宰相之才,你能與他們交往,將來必定顯貴。」

諫出美人
  廬江王李瑗謀反被殺後,其姬妾被籍沒入宮。後來,唐太宗指着這個姬妾對王珪道:「李瑗殺了她的丈夫,又納她爲妾。」王珪問道:「陛下認爲李瑗所爲對還是不對?」唐太宗道:「殺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麼還問對錯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滅亡的原因,卻把他的妾留在身邊,陛下實質上還是認爲李瑗所爲是對的。」唐太宗醒悟,命將這個美人放出宮去。

臣不負君
  太常少卿祖孝孫奉命教授宮人音樂,不稱太宗心意,受到責怪。王珪與溫彥博諫道:「孝孫乃是高雅之士,您讓他去教宮女,進而又責怪於他,臣認爲與禮不和。」唐太宗大怒:「朕將你們視爲心腹,你們就應竭忠對我,現在卻附順臣下欺罔君上,難道是爲祖孝孫說情嗎?」溫彥博急忙謝罪。王珪仍道:「陛下以忠直責怪我,難道我現在說的話含有私心嗎!這是陛下有負於我,並不是我有負於陛下!」太宗默然。

品評宰相
  王珪拜相後,與房玄齡、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徵等人一同輔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對王珪道:「你可對房玄齡等人加以品評,並說說自己同他們比較誰更賢能?」王珪答道:「勤勤懇懇地報效國家,盡心竭力無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齡;文武雙全,出徵可以爲將,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陳事進言詳盡明白,上傳下達忠實公正,我不如溫彥博;解決繁重的困難,妥善處理各種問題,我不如戴胄;以諫諍爲己任,希望皇帝跟堯舜一樣聖明,我不如魏徵。說到辨別清濁,疾惡獎善,我與他們相比,倒是略有長處。」太宗深表贊同,房玄齡等人也認爲評價非常準確。

公主下拜
  唐初公主下嫁,不行拜見公婆之禮。南平公主下嫁王珪之子後,王珪道:「如今皇帝聖明,行爲舉止都遵循禮制。我接受公主拜見,不是爲自身榮耀,而是要顯示朝廷的美德。」他和妻子端坐於上,讓公主行拜禮。從此,公主下嫁,若公婆尚在,都要行婦禮。

主要成就

  王珪以文學進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讚許,其文章氣魄宏大華麗,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於他的手,詞林人士都稱讚他。自熙寧初年開始,連續爲皇室起草詔書十八年。但他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沒有多少建樹,大多是諂諛歌頌之詞。他親筆撰著的《宋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諸司庫條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和續著的《宋六朝會要》,都爲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史資料。

  清《四庫全書》收錄了王珪《華陽集》四十卷(原爲六十卷、附錄十卷,後刪減),在《總目》中介紹說:「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顯,不出國門而參預大政,詞人榮遇,蓋罕其比」。又說:「其文章博贍瑰麗,自成一家。揖讓於二宋之間,毫無愧色。謝及、陸遊、楊萬裏等往往稱之,殆非虛美。」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珪年輕時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從不隨便交結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讚賞。593年(開皇十三年),王珪被召入祕書內省,授爲太常治禮郎,參與校定圖書典籍。

  仁壽四年(604年),王頍隨漢王楊諒起兵反對隋煬帝,兵敗被殺。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應當連坐。他逃到終南山中,隱居十餘年。

投奔唐朝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攻入關中,擁立代王楊侑爲帝,進封唐王,冊長子李建成爲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錄李綱的舉薦,出任世子府諮議參軍。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受禪稱帝,建立唐朝,是爲唐高祖,冊封李建成爲皇太子。王珪被任命爲太子中舍人,後改任太子中允,深受李建成器重。

  武德七年(624年),慶州刺史楊文幹兵變,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加劇。唐高祖認爲:王珪未能勸導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將他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

累職拜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立爲皇太子,不久繼位,是爲唐太宗。王珪與魏徵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諫議大夫。同年十月,唐太宗追封李建成爲息王,以禮改葬,王珪與魏徵等原東宮屬官一同前去送葬。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對羣臣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漢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夠傳國久遠,就是因任用賢臣之故。我雖然不算聖明,也希望你們能直言勸諫,使天下安定。」王珪進言道:「陛下若能廣開言路,納取諫言,臣必竭盡心力。」唐太宗遂準許諫官同宰相一同入宮議政。當時,王珪多次進諫,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賜爵永寧縣男。同年八月,王珪請侍中高士廉向唐太宗呈遞密奏。高士廉卻將密奏扣下,因此獲罪被貶。貞觀二年(628年),王珪以接替高士廉,代理侍中之職,並進爵永寧郡公。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正式任命王珪爲侍中。

教導魏王
  貞觀七年(633年),王珪因泄露禁中密語,被貶爲同州刺史。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又召王珪回朝,任命他爲禮部尚書,並命他參與修定《五禮》。

  貞觀十一年(637年),王珪兼任魏王老師,負責教導魏王李泰。他以老師自居,坦然接受李泰的拜禮。當時,李泰請教忠孝之事,王珪道:「皇帝是你的君主,侍奉他要竭盡忠誠;皇帝又是你的父親,侍奉他要竭盡孝心。盡忠盡孝可以樹立自己,可以成就美名。漢東平王劉蒼曾說:『爲善最樂』,希望你記住這話。」唐太宗得知後,高興地道:「李泰可以不犯過失了。」

  貞觀十二年(638年),王珪上奏道:「三品以上官員遇見親王都要下車行禮,這不符合禮儀。」唐太宗不高興的道:「你們爲彰顯尊貴,便輕視皇子嗎?」王珪與魏徵極力勸諫,唐太宗遂聽從王珪的建議,削減諸王權勢。

病逝
  639年(貞觀十三年),王珪得病。唐太宗命女兒南平公主(王珪兒媳)前去探視,又命民部尚書唐儉爲他調理藥劑飲食。不久,王珪病逝,終年六十九歲。唐太宗素服舉哀,並命李泰率百官送葬,追贈他爲吏部尚書,賜諡號爲懿。

王珪的詩文

懷鄉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

一鳥帶煙來別渚,數帆和雨下歸舟。

()

城邑喧喧非所依,忽生秋思滿巖扉。

晨趺未雨千花落,晚渡臨風一錫飛。

()

嚴祠初綴漢墀班,爚爚珠熉照幄寬。

玉殿威神來帝福,紫垣風骨敵春寒。

()

紫閣飛章謝寵名,離筵特地敞宮楹。

杯深御酒先成醉,衣拂京塵頓覺清。

()

涿州亭下柳依依,誰折長條送客歸。

曉月未消燕戍酒,春雲初拂漢臺衣。

()

鄰雞未動曉驂催,又向錄臺飲福杯。

自笑治聾知不足,明年強健更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