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別周尚書

重別周尚書朗讀

陽關萬裏道,不見一人歸。

譯文:陽關與故國相隔萬裏之遙,年年盼望卻至今不能南歸。

注釋:陽關:在今甘肅敦煌市西,漢朝時地屬邊陲,這裏代指長安。萬裏:指長安與南朝相去甚遠。一人:庾(yǔ)信自指。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譯文:只有黃河岸邊南來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飛。

注釋:河:指黃河。南向:向着南方。

重別周尚書注音

ㄧㄤˊ ㄍㄨㄢ ㄨㄢˋ ㄌㄧˇ ㄉㄠˋ , ㄅㄨˊ ㄐㄧㄢˋ ㄧ ㄖㄣˊ ㄍㄨㄟ 。

ㄨㄟˊ ㄧㄡˇ ㄏㄜˊ ㄅㄧㄢ ㄧㄢˋ , ㄑㄧㄡ ㄌㄞˊ ㄋㄢˊ ㄒㄧㄤˋ ㄈㄟ 。

重別周尚書釋義

譯文

陽關與故國相隔萬裏之遙,年年盼望卻至今不能南歸。

只有黃河岸邊南來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飛。

註釋

庾信有《詠懷二十七首》,這首詩篇原列第七首。周尚書:即周弘正(496—574),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平輿縣)人,周顎之孫。梁元帝時爲左戶尚書,魏平江陵,逃歸建業。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市西,漢朝時地屬邊陲,這裏代指長安。萬裏:指長安與南朝相去甚遠。

一人:庾(yǔ)信自指。

河:指黃河。

南向:向着南方。

重別周尚書創作背景

  庾信與周弘正曾同在梁朝爲臣,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長安。560年,周、陳南北通好,陳朝即要求北周放還王褒、庾信等十數人,但是別人都陸續遣歸了,只有王褒、庾信羈留不遣。周弘正南歸時庾信贈詩相送,這是其中的一首。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第178頁

重別周尚書賞析

  詩的開頭寫自己獨留長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陽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自古與玉門關同爲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庾信在這裏是借用,因爲陽關已成了「大道」的代稱,如同我們把「陽關道」與「獨木橋」對舉。詩中的「陽關萬裏道」是喻指長安與金陵之間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見一人歸」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這二句說在長安至金陵的陽關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離之士已經歸還故國了。只有我一人不能歸故土,這是令人傷心的事。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兩句,「河邊雁」喻指友人周弘正,這不是眼前的實景,而是一種虛擬,是庾信的內心感覺藉助外物的一種表現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別是在早春,這時不可能出現秋雁南飛的實景,即使九盡春回,也只能看到鴻雁北去的景象。這兩句詩有兩層含義: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陳比作南歸之雁,大有羨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鴻雁秋去春來,來去自由,而自己卻喪失了這種自由,以見自己不如鴻雁。沈德潛評這首詩說「從子山時勢地位想之,愈見可悲。」這是知人論世之見,於詩歌鑑賞尤爲重要。

  此詩表現手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借代手法,開頭即用「陽關萬裏道」借指長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種手法增加了詩的含蓄美。另一藝術手法是虛擬,「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兩句便是虛擬的景物,這種帶象喻性的虛擬,使詩歌形象的含蘊更加豐富。可以想見,庾信在長安看到秋去春來的大雁已經二十多個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來去自由的感受已經隱藏多年了。送友人南歸時,這種多年積澱在心頭的情感一觸即發,其內涵非三言兩語所能說盡。只有細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賞此詩謀篇遣詞之妙。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並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

庾信朗讀
()

猜你喜歡

莫聽阿幹歌,阿幹心獨苦。棘城西去白蘭山,茫茫隔今古。

阿幹爲弟言,馬傷君莫怒。弟言報阿幹,連枝本同父。

阿幹歌,悲無窮,阿幹有子還思忠。登高山而望遠海,慨異國之朝宗。

阿幹歌,歌自悼,阿幹有孫還識孝。報讎不得留讎衣,縛草作讎兮射讎貌。

阿幹歌,歌以風,此歌安得流寰中。君不見宋湘東與梁湘東。

()

潭陽遠在夜郎西,石徑縈紆路轉迷。俗獷猶存盤瓠舊,樹深惟聽鷓鴣啼。

茅檐彫弊哀三戶,嵐靄氤氳接五溪。欲吊靈均何處是,江頭蘭芷正悽悽。

()

五女誓終養,貞孝內自持。兔絲自縈紆,不上青松枝。

晨昏在親傍,閒則讀書詩。自得聖人心,不因儒者知。

少年絕音華,貴絕父母詞。素釵垂兩髦,短窄古時衣。

行成聞四方,徵詔環珮隨。同時入皇宮,聯影步玉墀。

鄉中尚其風,重爲修茅茨。聖朝有良史,將此爲女師。

()

鬢毛蕭颯寸餘冠,蒙犯風霜卻歲寒。但使孤忠能感激,豈辭遠謫備艱難。

蒼蒼雲木留深景,渺渺深溪瀉暮湍。獨坐苦吟山寺冷,照人孤月正團欒。

()

面對三江背五峯,一亭屹屹睨其中。

蓬萊弱水眼前是,不必思航大海東。

()

國東王氣凝蒲關,樓臺帖出晴空間。紫煙橫捧大舜廟,
黃河直打中條山。地鎖咽喉千古壯,風傳歌吹萬家閒。
來來去去身依舊,未及潘年鬢已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