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州學記

袁州州學記朗讀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苟具文書。或連數城,亡誦絃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譯文: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充當官、師,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注釋:  皇帝:這裏指宋仁宗。祗:恭敬。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爲,乃營治之東。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殿堂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並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譯文: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陽人祖無擇任袁州知州。初來時,就召見一班儒生,瞭解到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他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潁川人陳侁通判,聽了很以爲然,意見與祖無擇完全一致。他們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爲學館,於是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學館。那兒土地乾燥堅硬,那兒地勢朝南,那兒建築材料非常優良。學館的陶瓦、牆壁、大門、房廊,有深灰、雪白、硃紅、漆黑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學生、老師都有安身之所,廚房、糧倉都有安排之處。各種器物準備齊全,大家齊心協力建造,工匠技藝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沒日沒夜努力從事,過了一年,就將學館建成。

注釋:  范陽:古郡名,在今河北涿縣一帶。祖君無澤:祖無澤,字澤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歷官直集賢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縣。通判:官名,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陳君優:陳優,字復之,北宋長樂(今福建長樂縣)人,進士。黝:淡黑色。堊:白色土。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覯諗於衆曰:「惟四代之學,考諸經可見已。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後,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俗化之厚,延於靈、獻。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羣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十年。教道之結人心如此。今代遭聖神,爾袁得賢君,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天下治,則譚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當仗大節,爲臣死忠,爲子死孝。使人有所賴,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學之意。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爲國者之憂。」

譯文:  在即將開學之時,旴江人李覯對衆人勉勵說:「那虞、夏、商、週四代辦學之事,我們只需考察一下經書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憑藉崤山以西之地,與六國大戰,想萬世稱帝,被劉邦率軍振臂一呼,卻連關門也守不住。武官戰將,爭相投降惟恐落後,這是爲什麼呢?那是因爲秦國廢棄了詩書教化之道,使衆人見利忘義的緣故。漢武帝即位於民富國強之際,光武帝出身於行伍之間,都能極力推行儒學,所以民風淳厚極了,一直影響到漢靈帝、漢獻帝的時代。當時,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殺身之禍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勞大得連皇帝也感到威攝的大臣,一聽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諸侯虎視眈眈,卻都不敢稱帝,這種局面尚且維持了數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這樣地維繫人心。如今躬逢聖明天子,你們袁州人又遇到了賢明的官長,使你們能通過學館的教化,追隨古代聖賢的遺蹟。當天下太平的時候,則可以繼承禮樂來陶冶我們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變故,還可以堅持節操,做臣子的爲國盡忠,當人子的爲父盡孝。學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這就是國家倡導教學之意。如果到這裏來只學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領以求得名利,那豈僅是你們的羞恥,而且也是治國之人的憂慮。」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記。

注釋:  舍菜:也作「舍採」,古代入學開始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即向孔子牌位獻上芹藻一類菜蔬。舍,放下。盱江:水名,一稱撫河,又稱建昌江,在今江西東部,諗:規勸,告訴;勉勵。草茅:指在野的人。譚:同「談」。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稱,大家,諸君。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記。

袁州州學記注音

   ㄏㄨㄤˊ ㄉㄧˋ ㄦˋ ㄕˊ ㄧㄡˇ ㄙㄢ ㄋㄧㄢˊ , ㄓˋ ㄓㄠˋ ㄓㄡ ㄒㄧㄢˋ ㄌㄧˋ ㄒㄩㄝˊ 。 ㄨㄟˊ ㄕˊ ㄕㄡˇ ㄌㄧㄥˋ , ㄧㄡˇ ㄓㄜˊ ㄧㄡˇ ㄩˊ 。 ㄧㄡˇ ㄑㄩ ㄌㄧˋ ㄉㄢˋ ㄌㄩˋ , ㄓ ㄕㄨㄣˋ ㄉㄜˊ ㄧˋ ; ㄧㄡˇ ㄐㄧㄚˇ ㄍㄨㄢ ㄐㄧㄝˋ ㄕ , ㄍㄡˇ ㄐㄩˋ ㄨㄣˊ ㄕㄨ 。 ㄏㄨㄛˋ ㄌㄧㄢˊ ㄕㄨˋ ㄔㄥˊ , ㄨㄤˊ ㄙㄨㄥˋ ㄒㄧㄢˊ ㄕㄥ 。 ㄔㄤˋ ㄦˊ ㄅㄨˋ ㄏㄢˋ , ㄐㄧㄠ ㄋㄧˊ ㄅㄨˋ ㄒㄧㄥˊ 。

   ㄙㄢ ㄕˊ ㄧㄡˇ ㄦˋ ㄋㄧㄢˊ , ㄈㄢˋ ㄧㄤˊ ㄗㄨˇ ㄐㄩㄣ ㄨˊ ㄗㄜˊ ㄓ ㄩㄢˊ ㄓㄡ 。 ㄕˇ ㄓˋ , ㄐㄧㄣˋ ㄓㄨ ㄕㄥ , ㄓ ㄒㄩㄝˊ ㄍㄨㄥ ㄑㄩㄝˋ ㄓㄨㄤˋ 。 ㄉㄚˋ ㄐㄩˋ ㄖㄣˊ ㄘㄞˊ ㄈㄤˋ ㄕ , ㄖㄨˊ ㄒㄧㄠˋ ㄎㄨㄛˋ ㄕㄨ , ㄨㄤˊ ㄧˇ ㄔㄥ ㄕㄤˋ ㄧˋ ㄓˇ 。 ㄊㄨㄥ ㄆㄢˋ ㄧㄥˇ ㄔㄨㄢ ㄔㄣˊ ㄐㄩㄣ ㄕㄣ , ㄨㄣˊ ㄦˊ ㄕˋ ㄓ , ㄧˋ ㄧˇ ㄎㄜˋ ㄍㄜˊ 。 ㄒㄧㄤˋ ㄐㄧㄡˋ ㄈㄨ ㄗˇ ㄇㄧㄠˋ , ㄒㄧㄚˊ ㄞˋ ㄅㄨˋ ㄗㄨˊ ㄍㄞˇ 爲, ㄋㄞˇ ㄧㄥˊ ㄓˋ ㄓ ㄉㄨㄥ 。 ㄐㄩㄝˊ ㄊㄨˇ ㄗㄠˋ ㄍㄤ , ㄐㄩㄝˊ ㄨㄟˋ ㄇㄧㄢˋ ㄧㄤˊ , ㄐㄩㄝˊ ㄘㄞˊ ㄎㄨㄥˇ ㄌㄧㄤˊ 。 ㄉㄧㄢˋ ㄊㄤˊ ㄇㄣˊ ㄨˇ , ㄧㄡˇ ㄜˋ ㄉㄢ ㄑㄧ , ㄐㄩˇ ㄧˇ ㄈㄚˇ 。 ㄍㄨˋ ㄕㄥ ㄕ ㄧㄡˇ ㄕㄜˋ , ㄆㄠˊ ㄌㄧㄣˇ ㄧㄡˇ ㄘˋ 。 ㄅㄞˇ ㄦˇ ㄑㄧˋ ㄅㄟˋ , ㄅㄧㄥˋ ㄕㄡˇ ㄐㄧㄝ ㄗㄨㄛˋ 。 ㄍㄨㄥ ㄕㄢˋ ㄌㄧˋ ㄑㄧㄣˊ , ㄔㄣˊ ㄧㄝˋ ㄓㄢˇ ㄌㄧˋ , ㄩㄝˋ ㄇㄧㄥˊ ㄋㄧㄢˊ ㄔㄥˊ 。

   ㄕㄜˋ ㄘㄞˋ ㄑㄧㄝˇ ㄧㄡˇ ㄖˋ , ㄒㄩ ㄐㄧㄤ ㄌㄧˇ ㄍㄡˋ ㄕㄣˇ ㄩˊ 衆 ㄩㄝ :「 ㄨㄟˊ ㄙˋ ㄉㄞˋ ㄓ ㄒㄩㄝˊ , ㄎㄠˇ ㄓㄨ ㄐㄧㄥ ㄎㄜˇ ㄐㄧㄢˋ ㄧˇ 。 ㄑㄧㄣˊ ㄧˇ ㄕㄢ ㄒㄧ ㄠˊ ㄌㄧㄡˋ ㄍㄨㄛˊ , ㄩˋ ㄉㄧˋ ㄨㄢˋ ㄕˋ , ㄌㄧㄡˊ ㄕˋ ㄧ ㄏㄨ , ㄦˊ ㄍㄨㄢ ㄇㄣˊ ㄅㄨˋ ㄕㄡˇ , ㄨˇ ㄈㄨ ㄐㄧㄢˋ ㄐㄧㄤˋ , ㄇㄞˋ ㄐㄧㄤˋ ㄎㄨㄥˇ ㄏㄡˋ , ㄏㄜˊ ㄧㄝˊ ? ㄕ ㄕㄨ ㄓ ㄉㄠˋ ㄈㄟˋ , ㄖㄣˊ ㄨㄟˊ ㄐㄧㄢˋ ㄌㄧˋ ㄦˊ ㄅㄨˋ ㄨㄣˊ ㄧˋ ㄧㄢ ㄦˇ 。 ㄒㄧㄠˋ ㄨˇ ㄔㄥˊ ㄈㄥ ㄈㄨˋ , ㄕˋ ㄗㄨˇ ㄔㄨ ㄖㄨㄥˊ ㄒㄧㄥˊ , ㄐㄧㄝ ㄗ ㄗ ㄒㄩㄝˊ ㄕㄨˋ 。 ㄙㄨˊ ㄏㄨㄚˋ ㄓ ㄏㄡˋ , ㄧㄢˊ ㄩˊ ㄌㄧㄥˊ 、 ㄒㄧㄢˋ 。 ㄘㄠˇ ㄇㄠˊ ㄨㄟˊ ㄧㄢˊ ㄓㄜˇ , ㄓㄜˊ ㄕㄡˇ ㄦˊ ㄅㄨˋ ㄏㄨㄟˇ ; ㄍㄨㄥ ㄌㄧㄝˋ ㄓㄣˋ ㄓㄨˇ ㄓㄜˇ , ㄨㄣˊ ㄇㄧㄥˋ ㄦˊ ㄕˋ ㄅㄧㄥ ;羣 ㄒㄩㄥˊ ㄒㄧㄤ ㄕˋ , ㄅㄨˋ ㄍㄢˇ ㄑㄩˋ ㄔㄣˊ ㄨㄟˋ , ㄕㄤˋ ㄕㄨˋ ㄕˊ ㄋㄧㄢˊ 。 ㄐㄧㄠ ㄉㄠˋ ㄓ ㄐㄧㄝˊ ㄖㄣˊ ㄒㄧㄣ ㄖㄨˊ ㄘˇ 。 ㄐㄧㄣ ㄉㄞˋ ㄗㄠ ㄕㄥˋ ㄕㄣˊ , ㄦˇ ㄩㄢˊ ㄉㄜˊ ㄒㄧㄢˊ ㄐㄩㄣ , ㄅㄧˋ ㄦˇ ㄧㄡˊ ㄒㄧㄤˊ ㄒㄩˋ , ㄐㄧㄢˋ ㄍㄨˇ ㄖㄣˊ ㄓ ㄐㄧ 。 ㄊㄧㄢ ㄒㄧㄚˋ ㄓˋ , ㄗㄜˊ ㄊㄢˊ ㄌㄧˇ ㄩㄝˋ ㄧˇ ㄊㄠˊ ㄨˊ ㄇㄧㄣˊ : ㄧˋ ㄧㄡˇ ㄅㄨˊ ㄒㄧㄥˋ , ㄧㄡˊ ㄉㄤ ㄓㄤˋ ㄉㄚˋ ㄐㄧㄝˊ ,爲 ㄔㄣˊ ㄙˇ ㄓㄨㄥ ,爲 ㄗ˙ ㄙˇ ㄒㄧㄠˋ 。 ㄕˇ ㄖㄣˊ ㄧㄡˇ ㄙㄨㄛˇ ㄌㄞˋ , ㄑㄧㄝˇ ㄧㄡˇ ㄙㄨㄛˇ ㄈㄚˇ 。 ㄕˋ ㄙㄨㄟ ㄔㄠˊ ㄐㄧㄚ ㄐㄧㄠˋ ㄒㄩㄝˊ ㄓ ㄧˋ 。 ㄖㄨㄛˋ ㄑㄧˊ ㄋㄨㄥˋ ㄅㄧˇ ㄇㄛˋ ㄧˇ ㄐㄧㄠˋ ㄌㄧˋ ㄉㄚˊ ㄦˊ ㄧˇ , ㄑㄧˇ ㄊㄨˊ ㄦˋ ㄙㄢ ㄗ˙ ㄓ ㄒㄧㄡ , ㄧˋ ㄧˋ 爲 ㄍㄨㄛˊ ㄓㄜˇ ㄓ ㄧㄡ 。」

   ㄘˇ ㄋㄧㄢˊ ㄕˊ ㄓˋ ㄏㄢˋ ㄐㄧㄚˇ ㄨˇ , ㄒㄧㄚˋ ㄇㄡˇ ㄩㄝˋ ㄐㄧㄚˇ ㄗˇ ㄐㄧˋ 。

袁州州學記釋義

譯文一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充當官、師,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陽人祖無擇任袁州知州。初來時,就召見一班儒生,瞭解到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他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潁川人陳侁通判,聽了很以爲然,意見與祖無擇完全一致。他們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爲學館,於是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學館。那兒土地乾燥堅硬,那兒地勢朝南,那兒建築材料非常優良。學館的陶瓦、牆壁、大門、房廊,有深灰、雪白、硃紅、漆黑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學生、老師都有安身之所,廚房、糧倉都有安排之處。各種器物準備齊全,大家齊心協力建造,工匠技藝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沒日沒夜努力從事,過了一年,就將學館建成。

  在即將開學之時,旴江人李覯對衆人勉勵說:「那虞、夏、商、週四代辦學之事,我們只需考察一下經書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憑藉崤山以西之地,與六國大戰,想萬世稱帝,被劉邦率軍振臂一呼,卻連關門也守不住。武官戰將,爭相投降惟恐落後,這是爲什麼呢?那是因爲秦國廢棄了詩書教化之道,使衆人見利忘義的緣故。漢武帝即位於民富國強之際,光武帝出身於行伍之間,都能極力推行儒學,所以民風淳厚極了,一直影響到漢靈帝、漢獻帝的時代。當時,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殺身之禍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勞大得連皇帝也感到威攝的大臣,一聽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諸侯虎視眈眈,卻都不敢稱帝,這種局面尚且維持了數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這樣地維繫人心。如今躬逢聖明天子,你們袁州人又遇到了賢明的官長,使你們能通過學館的教化,追隨古代聖賢的遺蹟。當天下太平的時候,則可以繼承禮樂來陶冶我們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變故,還可以堅持節操,做臣子的爲國盡忠,當人子的爲父盡孝。學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這就是國家倡導教學之意。如果到這裏來只學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領以求得名利,那豈僅是你們的羞恥,而且也是治國之人的憂慮。」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記。

譯文二

  當今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頒佈詔書命令各州縣建立學校。當時的知州、縣令,有的賢明,有的愚昧。有的千方百計地盡力而爲,恭恭敬敬地遵照皇帝的聖明旨意去執行;有的假借官府和師長的名義,隨便寫一個奉命辦學的文書上報。有的地方一連幾個城邑都聽不到讀書的聲音。皇帝倡導的事情下面並不響應,教育事業受到阻礙而不能推行。

  當今皇帝在位三十二年時,范陽的祖無澤擔任袁州的知州。剛一到任,就召見學生,瞭解到當地校舍殘缺敗壞的情況。他十分擔心人才會因此流失,儒學的教化成果會日益淡薄,無法符合皇帝要求辦學的旨意。袁州的通判潁川人陳優,聽說後同意祖無澤的看法,兩個人的意見一致。他們先去察看原來的孔廟,認爲那裏房屋狹窄不值得改建,就在袁州衙門東邊選定地方。那裏的土地乾燥、堅實,州學的正面向陽,選用了精良的建材。廳堂、大門、廂房都用黑、白、紅等色塗料、漆料加以裝飾,全部都按照傳統的要求去辦。學生和老師都建有宿舍,廚房和庫房都井然有序。一切材料、工具都準備好後,大家就齊心協力去幹。由於工匠技藝高超,官吏工作勤奮,夜以繼日地工作,過了一年學館就建造好了。

  舉行祭孔的開學日期將要到來時,盱江人李覯規勸大家說:「虞、夏、商、週四代辦學的情況,從經書上就可以見到。秦國憑藉崤山以西的實力與六國進行激烈戰鬥,想稱帝於萬世,而後劉邦一聲令下,函谷關的門戶就守不住了,強兵驍將,連投降都唯恐落後,這是爲什麼呢?這是由於秦朝把詩書上的道理都廢棄了,使得人們只看見眼前私利而聽不到道義。漢武帝在國強民富時登位,光武帝出身行伍,他們都能孜孜不倦地推行儒家學說。那時的風俗教化的淳厚,一直延續到靈帝、獻帝時。普通百姓敢於直言的人,掉了腦袋也不後悔;功高震主的大臣,能服從命令而放棄手中的兵權;割據一方的軍閥,也不敢改變臣子的名分而稱帝,就這樣維持了幾十年。儒家教化能夠如此深入人心。現在國家有聖明的皇帝,你們袁州有賢明的長官,使得你們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實踐古代聖賢的遺訓。在天下太平時,可以講誦禮樂以感化百姓;萬一出現變亂時,人們尤其應該堅持大節,當臣子的要爲君而死,當兒子的要爲孝而死。使得人們在精神上有所寄託,在行爲上有所效法。這就是朝廷辦學的意圖所在。如果辦學只是爲了舞文弄墨以謀取個人私利的話,那豈止是諸位的羞恥,也是治理國家的人所擔憂的事啊。」

註釋

皇帝:這裏指宋仁宗。

祗(zhǐ):恭敬。

范陽:古郡名,在今河北涿縣一帶。祖君無澤:祖無澤,字澤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歷官直集賢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縣。

通判:官名,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陳君優(yōu):陳優,字復之,北宋長樂(今福建長樂縣)人,進士。

黝(yǒu):淡黑色。堊(è):白色土。

舍菜:也作「舍採」,古代入學開始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即向孔子牌位獻上芹藻一類菜蔬。舍,放下。

盱(xū)江:水名,一稱撫河,又稱建昌江,在今江西東部,諗(shěn):規勸,告訴;勉勵。

草茅:指在野的人。

譚:同「談」。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稱,大家,諸君。

袁州州學記賞析

  在《袁州州學記》中,李覯記敘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無擇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學宮破壞、孔廟狹窄的現狀,決定興建一座新學宮的過程。當學宮落成,舉行「釋菜」祭孔的時候,在宜春講學的李覯大爲感慨,發了一通議論。他說,秦始皇想萬代做皇帝,但劉邦一帶頭造反,函谷關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將領,叛變投降,爭先恐後。爲什麼?是《詩》、《書》的大道理被拋棄了,人們只見私利,而沒有聽過正義之聲呀!而漢武帝、漢光帝努力發揚儒家學說,純善的風俗教化一直延續,結果民間讀書人敢講正直的話,連功高震主的軍閥,也不敢膽大妄爲,聖賢的教化深入到了這個地步。如今,你們袁州的讀書人能得到神聖天子的關懷,在本地的學校學習古代聖賢,就應該培養忠孝禮節,成爲人們學習的榜樣。如果只是舞文弄墨,求得功名富貴,那不僅是恥辱,也讓朝廷爲政者擔憂呀!

  凡是讀過《袁州州學記》的人,會覺得李覯有一股封建衛道者的味道。文中充滿了對皇帝的崇敬,反覆宣示「爲臣死忠,爲子死孝」的說教。但再讀思之,則又釋然。范仲淹不也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嗎?倘若能把這個「君」解讀成國家的話,就不難理解李覯那一片憂國憂民的赤誠了。

  作爲宋代散文的經典,《袁州州學記》雖然不像歐陽修散文那樣搖曳多姿,也不像蘇東坡散文那樣豪放與婉約兼備,但它凝鍊莊重的語言讓我們領略到散文厚實的格調。如果撇去它的文學意義不論而從廣告層面上去看,《袁州州學記》可能是較早宣傳宜春(袁州)的報告文學了。就憑這一點,我們也有理由感謝李覯。據史志載,最早在宜春興建昌黎書院(當時稱韓文公祠)的正是《袁州州學記》中的主角祖無擇。由此很自然會讓人想到,倘若昌黎書院還在,何不以此爲基礎,建成一個反映宜春古代教育的場所——就像在北京的國子監中展示北京的文明史——讓人們能真切地觸摸到宜春的一段文化史。

李覯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於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爲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爲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鵰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

李覯朗讀
()

猜你喜歡

我家黃山百裏遠,兩峯插天翠如剪。

歸心久落故溪雲,柁轉不由船不轉。

採茶斸藥呼鄰翁,藉草地寬何不容。

挾兔園冊教兒童,菜飽無異祿萬鍾。

底須太史佔星聚,世人尋覓無知處。

海內故人脫相思,江東渭北空雲樹。

()

王昌家直在城東,落盡庭花昨夜風。
高興不辭千日醉,隨君走馬向新豐。

()

二鼓黃壘堡,三鼓香城村。旋風颭輪角,沙葉爲蔽昏。

大河莽東注,石閘西營屯。奔蹄不受役,縱性投沄渾。

巡卒互譏盜,擊柝催閉門。巷火漸稀滅,防肅及犬豚。

居常慎動止,一息堪自捫。麟虎各山藪,於我何仇恩?

()

吾年垂四十,頗亦厭虛辭。結習渾難盡,鳴秋略有詩。

()

正憶春風帳,驅車過古城。論茶供侍坐,看竹自從行。

吳下言夫子,江東阮步兵。龜堂詩萬首,箋註喜初成。

()

公丞赤地饑荒後,一念通天立致和。

永日庭中私謁少,豐年陌上醉人多。

更生昔忝陪藜杖,臣甫今寧想玉珂。

益郡樂歌何足擬,要書善政續歸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