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

漁父朗讀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谿老人重釣歸。

譯文:八九月蘆花滿天飛,南溪老人垂釣回來。

注釋:谿:同「溪」。重釣:深水中釣魚。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雲依依。

譯文:秋天的山從隱約映入眼簾,野艇靠着欄杆隱約可見。

注釋:檻:軒廊臨水的欄幹。依依,隱約貌。

卻把漁竿尋小徑,閒梳鶴髮對斜暉。

譯文:拿着魚竿尋找着小路,對着斜陽梳着白髮。

注釋:鶴髮:鶴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髮。斜暉:同「斜輝」,指傍晚西斜的陽光。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爲儲皇定是非。

譯文: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閒事,爲皇太子定奪是非正誤。

注釋:翻:反而。四皓:秦末東園公、甪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隱於商山,年皆八十餘,時稱「商山四皓」。傳說漢高祖敦聘不至,呂氏用張良策,令太子卑詞安車,捐此四人與遊,因而使高祖認爲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圖。儲皇:即儲君皇太子。

漁父注音

ㄅㄚ ㄩㄝˋ ㄐㄧㄡˇ ㄩㄝˋ ㄌㄨˊ ㄏㄨㄚ ㄈㄟ , ㄋㄢˊ ㄒㄧ ㄌㄠˇ ㄖㄣˊ ㄔㄨㄥˊ ㄉㄧㄠˋ ㄍㄨㄟ 。

ㄑㄧㄡ ㄕㄢ ㄖㄨˋ ㄌㄧㄢˊ ㄘㄨㄟˋ ㄉㄧ ㄉㄧ , ㄧㄝˇ ㄊㄧㄥˇ ㄧˇ ㄎㄢˇ ㄩㄣˊ ㄧ ㄧ 。

ㄑㄩㄝˋ ㄅㄚˇ ㄩˊ ㄍㄢ ㄒㄩㄣˊ ㄒㄧㄠˇ ㄐㄧㄥˋ , ㄒㄧㄢˊ ㄕㄨ ㄏㄜˋ ㄈㄚˇ ㄉㄨㄟˋ ㄒㄧㄝˊ ㄏㄨㄟ 。

ㄈㄢ ㄒㄧㄢˊ ㄙˋ ㄏㄠˋ ㄘㄥˊ ㄉㄨㄛ ㄕˋ , ㄔㄨ 爲 ㄔㄨˊ ㄏㄨㄤˊ ㄉㄧㄥˋ ㄕˋ ㄈㄟ 。

漁父釋義

譯文

八九月蘆花滿天飛,南溪老人垂釣回來。

秋天的山從隱約映入眼簾,野艇靠着欄杆隱約可見。

拿着魚竿尋找着小路,對着斜陽梳着白髮。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閒事,爲皇太子定奪是非正誤。

註釋

谿( xī ):同「溪」。重(zhòng)釣:深水中釣魚。

檻:軒廊臨水的欄幹。依依,隱約貌。

鶴髮:鶴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髮。斜暉(huī):同「斜輝」,指傍晚西斜的陽光。

翻:反而。四皓:秦末東園公、甪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隱於商山,年皆八十餘,時稱「商山四皓」。傳說漢高祖敦聘不至,呂氏用張良策,令太子卑詞安車,捐此四人與遊,因而使高祖認爲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圖。

儲皇:即儲君皇太子。《晉書·成都王穎傳》:「皇太子,國之儲君。」

參考資料:

1、蔣郭雄,舒萱.歷代垂釣詩選 附特效釣餌50例:嶽麓書社,1992.08:第14頁

漁父創作背景

  張志和是中唐詩人,安史之亂後隱居山林,經常泛舟垂釣,不再理會政事。這首《漁父》就是寫他隱逸生活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

1、劉鳳珍.中國最美古典詩詞 田園卷: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0:第126頁

漁父賞析

  詩篇在兩岸漫天飛舞的蘆花中緩緩拉開帷幕,渲染出一派寧靜優美安詳的環境氛圍。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谿老人重釣歸」,秋高氣爽,扁舟垂綸的的老漁父伴着夕陽的餘暉劃舟而歸,晚風悠悠,蘆花飄飄,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雲依依」,臨岸系舟,舉目遠望,翠色怡人,滿山的青草綠樹像洗染過一樣,散發着濃濃的綠意。白雲翩翩然點染在秋日的藍天上,映照着橫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幾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種委運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識。詩人取景不惑,行雲流水般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秋溪擺釣圖,字裏行間飄蕩着一種輕靈的氣息。作者採用由遠至近的審美視角,秋山、野艇的仰視之間流淌着「脆滴滴」「雲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徹着一種虛靜的宇宙意識。

  「卻把漁竿尋小徑,閒梳鶴髮對斜暉」,景物的轉換深處是歸家路途的緩緩延伸,彎彎曲曲的小徑,踏着秋日的餘暉,手把釣竿的老漁父正在悠閒地攏梳着那滿頭稀疏的白髮,路在腳下徐徐延伸。老人臉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盡塵滓,超然世外的滿足感,詩人運用繪畫的藝術手法,描繪出包孕性的瞬間。「閒梳鶴髮對斜暉」,完美地傳遞出老漁父自在悠閒的心理狀態。「小徑」頗有象徵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條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前六句詩,閒靜清美,全然洗淨人間鉛華。此景此情,詩人禁不住深深感慨:詩人認爲四皓未絕塵俗,舍卻隱居生活的安逸,捲入宮廷廢立的紛爭,不免多管閒事。此處議論,運用典故,順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筆隨,並將作者的人生觀鮮明的表達出來。李德裕稱張志和「隱而名彰,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其嚴光之比」(《玄真子漁歌記》)。

  《漁父》的尾聯正是他人生觀最恰當的註解。「古來閒着,多隱於漁」(劉克莊《木蘭花慢·漁夫詞》),張志和從個體生命的體驗出發,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漁父」形象,並運用富有感受力的藝術心靈捕捉貼切的審美意識:蘆花、秋山、白雲、野艇、斜暉……無不流淌着詩人對高蹈超逸的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理想化,審美化的隱逸生活暗含着一種對自我人生價值的潛在肯定,以及對時代隱隱的不滿、失望之情。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落寞的中唐時代賦予了性好道學的張志和更多出世的生命情懷,促使他吟唱出了一曲曲美麗的「漁夫」之歌。

張志和

張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爲「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築茅屋讓他居住。史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讓他們結婚,取名漁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

張志和朗讀
()

猜你喜歡

蘿月轉松色,水流無停川。胸懷憶耆舊,佳句倩誰傳。

()

阿牛骨相似舅,文章定能世家。差勝宗武不襪,猶作添丁畫鴉。

()

風濤自吐吞,今古向誰論。山欲截江住,雲思挾月奔。

潮洶瓜步闊,峯擁秣陵尊。多少登臨客,都無名姓存。

()

春殘才作探春行,古寺尋僧懶問名。近海景多頻立馬,對花情劇更聞鶯。

鏡湖敢乞君分賜,寶地偏教佛主盟。卻憶江南如畫裏,萬峯青接水邊城。

()

竹林路陰陰,尋幽不覺深。不比羊腸坂,空傷行客心。

()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

李蔡爲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芸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

萬一朝家舉力田,捨我其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