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溪亭

蘇溪亭朗讀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譯文:蘇溪亭邊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幹象《西洲曲》裏的那人是誰呢?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譯文: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

蘇溪亭注音

ㄙㄨ ㄒㄧ ㄊㄧㄥˊ ㄕㄤˋ ㄘㄠˇ ㄇㄢˋ ㄇㄢˋ , ㄕㄟˊ ㄧˇ ㄉㄨㄥ ㄈㄥ ㄕˊ ㄦˋ ㄌㄢˊ 。

ㄧㄢˋ ㄗ˙ ㄅㄨˊ ㄍㄨㄟ ㄔㄨㄣ ㄕˋ ㄨㄢˇ , ㄧ ㄊㄧㄥ ㄧㄢ ㄩˇ ㄒㄧㄥˋ ㄏㄨㄚ ㄏㄢˊ 。

蘇溪亭賞析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與《蘭溪棹歌》相近。戴叔倫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舊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令,蘇溪在今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與浙江省東陽市不遠,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作的。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爲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託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幹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裏的人:「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幹頭。闌幹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這位倚闌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的是什麼呢?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雖是眼中之景,卻暗喻着心中之情:遊子不歸,紅顏將老。「一汀煙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體描繪。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這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悵惘,不盡的哀愁。如此寫法,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裏的警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能就是受到這首唐詩的啓發的。

  四句詩全是寫景,而景語即情語,情景融渾無跡。詩人描寫暮春景色濃鬱而迷濛,恰和倚闌人沉重而憂鬱的心情契合相印,詩韻人情,雋永醇厚。

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

戴叔倫朗讀
()

猜你喜歡

怪石清流回繞,奇花瘦竹回遭。有此閒情不領,肯與傀儡爭高。

()

蒼茫雲樹渺相迎,山縣燒餘祗故城。

雞犬不聞仍禁火,經過轉見亂離情。

()

篆壁蝸涎細,織檐蛛網圓。

小軒幽夢破,竹露溼茶因。

()

天王不西狩,列國多遊士。楚狂獨何人,長歌向夫子。

慷慨鳳德衰,當已胡弗已。晏歲草木蕃,吾道亦雲否。

岐山鳥不至,吾已方自此。

()

昨宵失睡仍朝起。愁人向乏銷愁計。涼日上珠蘭。秋風一味寒。

添衣窗下坐。冷燕檐前過。燕語似將離。丁寧春社時。

()

廓落湘中客,羈遲皖水偏。江鳴孤棹雨,雲亂遠村煙。

壯志慚浮梗,名場笑聚羶。半生行止事,回首意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