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朗讀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峯水上浮。

譯文:放眼遙望巴陵地區洞庭湖一帶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這孤獨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注釋:巴陵:郡名,即嶽州,今湖南嶽陽。孤峯:指洞庭山,即君山。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譯文:傳說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見,我的心潮隨着那盪漾的湖水綿遠悠長。

注釋: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傳說中的神仙。」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注音

ㄅㄚ ㄌㄧㄥˊ ㄧ ㄨㄤˋ ㄉㄨㄥˋ ㄊㄧㄥˊ ㄑㄧㄡ , ㄖˋ ㄐㄧㄢˋ ㄍㄨ 峯 ㄕㄨㄟˇ ㄕㄤˋ ㄈㄨˊ 。

ㄨㄣˊ ㄉㄠˋ ㄕㄣˊ ㄒㄧㄢ ㄅㄨˋ ㄎㄜˇ ㄐㄧㄝ , ㄒㄧㄣ ㄙㄨㄟˊ ㄏㄨˊ ㄕㄨㄟˇ ㄍㄨㄥˋ ㄧㄡ ㄧㄡ 。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釋義

譯文

放眼遙望巴陵地區洞庭湖一帶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這孤獨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傳說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見,我的心潮隨着那盪漾的湖水綿遠悠長。

註釋

梁六:即梁知微,時爲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途徑嶽陽入朝。洞庭山:即君山,位於嶽陽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風景秀麗。

巴陵:郡名,即嶽州,今湖南嶽陽。

孤峯:指洞庭山,即君山。

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傳說中的神仙。《拾遺記》:「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創作背景

  這是作者謫居嶽州(即巴陵,今嶽陽)的送別之作。梁六爲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時途經嶽州入朝,遂有與詩人的相遇。當時作者被貶爲嶽州刺史,在爲梁知微舉行的送別宴會上創作此詩。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雲「自洞庭山」相送。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頁.

2、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59-60頁.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八十九。下面是李白研究學會理事、四川詩詞學會理事、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嚴羽有一段論詩名言:「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離了具體作品,這話似玄乎其玄;一當聯繫實際,便覺精闢深至。且以張說這首標誌七絕進入盛唐的力作來解剖一下。

  這是送別之作。詩中送別之意,若不從興象風神求之,那真是「無跡可求」的。

  謫居送客,看徵帆遠去,該是極其悽婉的懷抱(《唐才子傳》謂張說「晚謫嶽陽,詩益悽婉」)。「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這麼說。但只說到「巴陵一望」,後三字忽然嚥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純乎是即目所見之景了。這寫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簡淡。然而它能令人聯想到「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的情景,如見湖上秋色,從而體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懷。這不是景中具意麼,只是「不可湊泊」,難以尋繹罷了。

  氣蒸雲夢、波撼嶽陽的洞庭湖上,有座美麗的君山,日日與它見面,感覺也許不那麼新鮮。但在送人的今天看來,是異樣的。說穿來就是愈覺其「孤」。否則何以不說「日見『青山』水上浮」呢。若要說這「孤峯」就是詩人在自譬,倒未見得。其實何須用意,只要帶了「有色眼鏡」觀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峯之孤足見送人者心情之孤。「詩有天機,待時而發,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詩話》),卻於有意無意得之。

  關於君山傳說很多,一說它是湘君姊妹遊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說「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拾遺記》),這些神仙荒忽之說,使本來實在的君山變得有幾分縹緲。「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現湖水動盪給人的實感,也微妙傳達這樣一種迷離撲朔之感。

  詩人目睹君山,心接傳說,不禁神馳。三句遂由實寫轉虛寫,由寫景轉抒情。從字面上似離送別題意益遠,然而,「聞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種難以追攀的莫名惆悵,與別情當有微妙的關係。作者同時送同一人作的《嶽州別梁六入朝》雲:「夢見長安陌,朝宗實盛哉!」也有同一種欽羨莫及之情。送人入朝原不免觸動謫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也算「登仙」。說「夢見長安陌」是實寫,說「神仙不可接」則頗涉曲幻。羨仙乎?戀闕乎?「詩以神行,使人得其意於言之外,若遠若近,若無若有」(屈紹隆《粵遊雜詠》),這也就是所謂盛唐興象風神的表現。

  神仙之說是那樣虛無縹緲,洞庭湖水是如此廣遠無際,詩人不禁心事浩茫,與湖波俱遠。豈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徵帆已「隨湖水」而去,變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不禁隨湖水一樣悠悠不息。「心隨湖水共悠悠」,這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結尾,令人聯想到「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而用意更爲隱然;叫人聯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比義卻不那麼明顯。濃厚的別情渾融在詩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借葉夢得的話來說,此詩之妙「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藉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詩話》)。

  胡應麟認爲此詩「句格成就,漸入盛唐」,他所作的評價是公允的。七絕的「初唐標格」結句「多爲對偶所累,成半律詩」(《升庵詩話》),此詩則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趣」,全是盛唐氣象了。作者張說不僅是開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風轉變的關鍵人物。其律詩「變沈宋典整前則,開高岑後矯清規」,亦繼往而開來。而此詩則又是七絕由初入盛裏程碑式的作品。

張說

張說(667年~730年)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

張說朗讀
()

猜你喜歡

一不得向,二不得討,

廓下閒行,堂中打坐。

眼裹耳裹,觀世音,

胡達磨,過。

()

昔餘寄薄遊,並公宰閩邑。翩翩丹山禽,千仞亦棲棘。

拙劣守故丘,公獨崇明德。建節炎海隅,晤言慰疇昔。

昨來祗簡書,忽有西甌役。灕江豈不遙,旬宣美臣職。

胡由事攀留,壺漿望如渴。矯矯雲間公,夢寐猶顏色。

劉君鄱陽彥,賤子實親識。嶺樹搖心旌,一別雲泥隔。

行矣各致辭,努力加餐食。

()

謝玄暉歿吟聲寢,郡閣寥寥筆硯閒。無復新詩題壁上,
虛教遠岫列窗間。忽驚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還。
再喜宣城章句動,飛觴遙賀敬亭山。

()

前程在處暗危機,脫跡紅塵入翠微。清水一竿張釣具,白雲四壁掛樵衣。

馬惟畫骨空嗟瘦,龍不點睛那解飛。差有陳編相伴住,時將詩句洗前非。

()

流塵拂還集,絜糒儼然陳。

歌吹自朝暮,君王寧復聞。

松柏有時摧,妾非百年人。

願爲陵上土,歲久得相親。

()

拂曉鐶鳴月,迎寒毳擁霞。

衆香摩詰飯,五葉祖師花。

託宿林枝俯,分風夕影斜。

前期逢晤賞,持對碧雲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