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朗讀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勳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注釋:中華:指中原地區。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注釋:「定界」句:《新唐書·吐蕃傳》:「宰相裴光庭聽以赤嶺爲界,表以大碑,刻約其上。」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注音

ㄐㄧㄤ ㄌㄧˇ ㄙㄨㄟ ㄔㄨㄥˊ ㄏㄞˇ , ㄔㄜ ㄕㄨ ㄅㄣˇ ㄧˋ ㄐㄧㄚ 。 ㄕㄥˋ ㄒㄩㄣ ㄍㄨㄟ ㄐㄧㄡˋ ㄍㄨㄛˊ , ㄐㄧㄚ ㄐㄩˋ ㄗㄞˋ ㄓㄨㄥ ㄏㄨㄚˊ 。

ㄉㄧㄥˋ ㄐㄧㄝˋ ㄈㄣ ㄑㄧㄡ ㄓㄤˇ , ㄎㄞ ㄈㄢˊ ㄉㄠˋ ㄕㄨˋ ㄒㄧㄚˊ 。 ㄐㄧㄡˇ ㄇㄣˊ ㄈㄥ ㄩㄝˋ ㄏㄠˇ , ㄏㄨㄟˊ ㄕㄡˇ ㄕˋ ㄊㄧㄢ ㄧㄚˊ 。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創作背景

  渤海王國作爲一個受唐帝國冊封的地方政權,曾建都於敖東城(今吉林敦化東南)。渤海先後派使臣朝唐有132次之多,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雙方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最爲突出的是,渤海銳意學習中原文化。渤海王子和貴族子弟紛紛至中原學習,有的經過科舉考試,留作唐官。在渤海與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唐人對渤海人的感情不斷加深。此詩描寫的就是渤海王子學成歸國時,作者與之依依惜別之情之景。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賞析

  詩開篇就說,雖然內地與邊疆相隔甚遠,但唐朝與渤海在文化上屬於「一家」。這指出了雙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麼,雙方就不會因爲地域不同而影響精神上的聯繫。首聯是臨別時的勸慰,也表達出雙方間的厚誼深情,特別是唐人對東北邊疆渤海人的情誼。頷聯是對王子文化素養的讚譽。王子勤奮學習,如今博學多才,載譽而歸,值得慶賀;王子美妙的文章、詩句都留在中國,爲人傳誦,這又是值得稱道與感謝的。頸、尾聯兩聯詩筆折轉,想象王子歸途情況及歸國後對長安內地的思念。越過赤嶺界碑,順着東流江水,王子揚帆直進,向朝霞曙光出現的東方故國駛去。「曙霞」暗含着對「海東盛國」的讚美。王子到達本國後,追憶在長安時的美好生活,定然會回首遙望,可那時已天遙地遠,各在一方了。尾聯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捨之情,於此可見篇首的勸慰,不僅含有王子的眷戀惜別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強作笑容的離愁別緒。

  此詩語言清淺樸素,感情色彩濃鬱,是一首較好的贈別詩。作爲我國各族人民之間親密交往的歷史記載,此詩更有其獨特價值。尤其是這首反映了一個重要史實:當時渤海國重視學習、吸取中原文化,以至於中原文化滲透融合進渤海文化的各個方面。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纔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爲「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溫庭筠朗讀
()

猜你喜歡

試問烏程第一篘,醉仙翻作酒家羞。

三千年上探星海,未必黃河是濁流。

()

惜陰翻古帙,席蔭坐林泉。解識閒中晷,依稀亦小年。

()

淺深秋色看紅葉,高下人煙入翠微。

過嶺已憐雲滿{革登},穿林寧恨露沾衣。

自慚訪道來何晚,便好尋真去不歸。

本迕朝廷無補報,名山猶幸許相依。

()

歲漸黃昏發漸疏,心田荒卻忍輕鋤。無憑豎亥量山海,且仗陳玄寫陋書。

魚種方塘花種院,燭明長案月明居。杯中斟是閒情味,笑說陶公或不如。

()

才名七步竟誰倫,一領青衫幾十春。攬鏡不妨寧作我,摻觚那肯不驚人。

少年逐隊豪仍在,白杜同盟跡未陳。我已倦遊君始壯,風雲會見起潛鱗。

()

微春已動陳根綠,晴日初流大澤澌。

客路苦寒惟飲酒,老年便暖屢添衣。

霜林背日梅遲拆,冰渚知春雁早飛。

江上三年陳跡在,年年穿竹折梅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