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裏,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國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攻佔燕京時候,聽說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向他詢問治國大計。而耶律楚材也因對金朝失去信心,決心轉投成吉思汗帳下他的到來,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爲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乃馬真後稱制時,漸失信任,抑鬱而死。卒諡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

主要成就

行政

  蒙古建國

  蒙古建國之初,實行軍政合一制度,只有萬戶、千戶、百戶等統帥軍隊的長官,沒有治理政事的長官,攻下城鎮後不派兵鎮守(無序守護基本屠殺光了)。耶律楚材爲了改變這種狀況,提出建議:「地方上應設置官吏統治老百姓,另設萬戶總管軍隊,使軍政相互遏制,防止獨斷獨行。」窩闊臺採納了。窩闊臺還根據他的建議,在中央設立了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任命耶律楚材爲中書令。
蒙古軍隊侵略亞歐各國和徵服國內各民族的時候,曾執行殘酷的屠城政策。在耶律楚材的勸說下,屠城的事漸漸少了。成吉思汗並沒有制定完整的法律,「札撒黑」只是一種適用於草原的習慣法。蒙古統制範圍擴大到中原以後,刑事案件大大增加了,情況也複雜得多了,耶律楚材提出《便宜十八事》作爲臨時法律,嚴禁地方官吏擅自濫殺老百姓,不準商人財主貪污公物,打擊地痞流氓殺人盜竊,禁止地主富豪奪取農民田地,這樣,社會秩序就漸漸安定了下來。

  此外,在耶律楚材的建議下,窩闊臺改變了過去「裂土分區」的分封制,在各地設立十路徵收課稅使,並定下「五個絲」制(5個人繳納1斤絲),把徵稅的權力收歸中央。

  制定禮節

  太宗窩闊臺即位時,耶律楚材參照中原王朝的禮儀,爲他制定了登基的儀式,並勸服窩闊臺的哥哥察合臺率領皇族中長輩向他行參拜大禮。參拜禮節的制定,使大汗在蒙古貴族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得到了確認和鞏固,增加了大汗的威嚴和權力。這是耶律楚材推行自己的主張,按中央集權的方式向蒙古統治者施加影響的第一步。

  實行政策

  經濟政策

  在經濟上,耶律楚材針對中原腹地遭受多年的戰爭破壞,生產凋敝,百姓困苦的情況,主張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發展生產。

  軍事政策

  軍事上,耶律楚材提出改革蒙古族軍民一體的治理方法,主張軍民分治,設立州縣,管理民政;設置萬戶所,負責軍政;課稅所負責徵收賦稅。這樣就把軍權、政權和財權分割開來,可以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協調了漢族地主和蒙古貴族之間的矛盾,鞏固了蒙古的統治基礎,加速了蒙古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政治的步伐,對蒙古和中原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教育政策

  教育上,耶律楚材大力倡導儒學,推崇孔子。他徵得太宗的同意,修復了孔廟,優待孔子後裔,建立了國子學,用封建文化教育民衆。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又提出恢復科舉取士。第二年,元朝首次開科取士,一次錄取了4000多人。科舉考試的恢復,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爲國家發現招攬了大量的人才,爲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的發展繁榮積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礎

  阻止屠殺

  耶律楚材還堅決反對戰爭中的殘暴行爲。蒙古慣例,對拼死抵抗的城池,城破之時,就要屠城,作爲報復。耶律楚材力勸太宗改變這種野蠻做法,保全普通百姓生命。太宗採納了他的建議,一場毀滅中原農業文明的浩劫被阻止了,中原千百萬生靈被保全了下來。這是耶律楚材對中國歷史、中華文明最大的貢獻。

  保護人才

  耶律楚材爲了使蒙古上層接受漢文化,利用蒙古貴族的實用主義思想,名爲因俗而治之,主要從保護和任用儒才、傳播儒家禮教的方面入手,但是基本未被採納。

  蒙古徵服了中原地區後出現了一個問題:該如何治理這個文化先進的地區?耶律楚材上奏說:「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他深知要統治中原非用中原的制度不可,而熟知漢法統治之道的是漢儒士。於是他在得勢之時大力保護漢儒士並引薦他們進入仕途。1230年耶律楚材在中原轄區設十路,每路都任命正副課稅使,皆由儒士擔任。詳情如下:燕京陳時可、趙肪,宣德劉中、劉桓,西京周立和王貞,太原呂振、劉子振[20],平陽楊簡、高廷英,真定王晉、賈從,東平張瑜、王銳,北京王德亨、侯顯,平州夾谷永(女真人)、程泰,濟南田木西、李天翼(《元史·百官志》)這是蒙古最高統治集團大批任用漢人之始。

  文化政策

  在蒙古滅金國、吐蕃、大理和徵伐南宋時,許多名士如元好問、趙復、竇默、王磐等人都被保護並起用。這對於北方學風的興盛有很大的影響。1237年,隨着金朝的滅亡,統治地域的擴大,國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來治國。耶律楚材上奏說:「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窩闊臺聽從了他的意見,「乃命宣德州宣課使劉中隨郡考試,以經義、辭賦、論分爲三科,儒人被俘爲奴者,亦令就試,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爲奴者四之一。」(《元史·耶律楚材傳》)這次選中的有許多人才,如楊奐、張文謙、趙良弼、董文用等人,他們後來都是忽必烈時代的名臣,爲完成蒙古國的漢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次考試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課役上的優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經濟各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耶律楚材還向蒙古貴族傳授儒家思想。他先從尊孔開始,金滅亡後,他「遣人入城,求孔子後,得五十一代孫元惜,奏襲封衍聖公,服役林廟地。」他還向統治集團講經,講學之風漸起,在京城還設置了國子學。

  在文獻方面他也做出了貢獻,由於與論題的聯繫並非十分緊密所以下面只是簡單敘述一下。耶律楚材在平陽設置經籍所,在燕京設置編修所,整理編輯經籍;保存了關於遼史的重要文獻。

  漢化貴族

  耶律楚材還曾師從曹洞宗宗師行秀,受到佛法的影響。他的一生在思想上一切以佛祖爲歸依,在行動上又遵循儒家的濟世安民之道。他自己說:「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畢矣。」這使得他的思想另有一番特色:他崇尚漢文化,但在他看來,沒有什麼華夷之分和華夷之防。

  社會改革

  蒙古是個遊牧民族,處於奴隸社會。他的各項制度和社會組織形式都是以部落酋長製爲基礎的。這種種制度對於統治先進的中原地區來說無疑是極爲落後的,也無法適應當時的社會要求。耶律楚材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在各個方面開始了改革。
禮制:判斷一個文化的先進程度,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看它的禮制是否完善與先進。

  1229年秋天,蒙古國的宗王和大臣們在曲綠連河曲鵰阿蘭地方舉行忽鄰勒塔(大會)。在大會上爲了繼承問題討論了四十天,直到第四十一天,才得出了結果,由窩闊臺即位。

  在窩闊臺大汗即位時,耶律楚材依照中原王朝的傳統,制定了冊立儀禮。這種儀禮要求皇族尊長都就班列拜,這與蒙古的習俗是大相徑庭的。耶律楚材從親王察合臺入手開始做工作。他說:「王雖兄,位則臣也,禮當拜。王拜,則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帳下,既退,王撫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國朝尊屬有拜禮自此始。」(《元史·耶律楚材傳》)

  蒙古帝國以前並沒有什麼正式的君臣之禮。忽鄰勒塔大會實際上是部落聯盟的議事會議。大汗相當於部落聯盟的首領,雖然擁有至高的軍事權力,但在禮儀上與各部落酋長仍然以兄弟相稱,不存在嚴格的君臣上下之分。拜汗禮的實施是對中原禮制的繼承,它表現了大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不可超越的權力。這種制度即使是在元朝滅亡蒙古人退回草原後,也仍然保存着。

  行政制度:自秦漢以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一直存在着矛盾。要鞏固一個地域廣闊的封建王朝,必須有切實可行的行政制度以便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耶律楚材也不例外,他進行行政改革的一個最大目標: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1231年,耶律楚材被任命爲中書令,受命全權籌設中書省(中書省在金朝沒有,在唐朝只是專管頒發詔令文書的機構而無行政權。在金朝與唐朝,管理行政的是尚書省。)蒙古帝國開始有了中央的行政機構。中書省雖然只是祕書處一類的班子,但因它關係到發放文書、處理文件等重要事務,實際權力還是很大的。

  在蒙古興起、徵伐金國的過程中,有一大批金國官將和地主武裝的首領歸附了蒙古,主要是漢人,也有契丹人和女真人。從13世紀20年代起,他們逐漸成爲蒙古政權下新的權貴,形成了專制一方的地方勢力。蒙古國時期還實行分封制。統治者把北方的一些州縣分封給諸王、功臣、駙馬作爲「投下」。耶律楚材封地爲真定路鼓城、安平、饒陽、武強等地。這些權貴的官職和地盤是世襲的。在其轄區內,他們集軍、民、財權於一身,既是軍事長官,又是行政長官,他們可以自闢衙屬,任命屬官,自定賦稅,進行徵收。這很類似於唐代的藩鎮。雖然他們的獻納和軍隊是蒙古國財政和軍事的主要來源,但其獨霸一方的狀態從根本上說是不利於蒙古國的統治的。並且各漢人世侯擁有一批兵農合一的依附人口和大量驅奴,這種人生依附關係強化的現象實際上是一種退步,是部落酋長制及奴隸制式的管理方式,也是蒙古早期分封制與中原封建生產關係的一種特殊的結合。

  1230年,耶律楚材上書建議使軍、民、財政分開,是實行漢法的又一嘗試。但這項政策受到了權貴的抵制,並且當時蒙古仍處在四面徵伐的情況下,所以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只是基本做到「課稅所掌錢穀」,而民、軍分職的方案則不得不擱置。

  1235年,大斷事官失吉·忽禿忽檢括中原戶口,得110萬餘戶,他按蒙古傳統,把76萬戶分給諸王、貴族,這種戶稱作「位下」或「投下戶」其餘屬各級政府。耶律楚材竭力反對說「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與之。」窩闊臺說:「已許奈何?」對曰:「若朝廷置吏,受其貢賦,歲中頒之,使毋擅科徵,可也。」於是定下「五戶絲」制,即每五戶合繳絲一斤給受封者。另外,每二戶出絲一斤作爲國稅給政府。於是把徵稅權奪了回來。防止了地方勢力的強大。

  賦稅制度:蒙古向外擴張,其目的是爲了掠奪。到某一地後總是把財產搶劫一空,把擄來的人民和工匠充作奴隸,按功大小分給貴族、將領。這種掠奪方式對社會生產力破壞巨大且不適合農耕經濟,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當時對於蒙族統治者來說,不知賦稅爲何物,更不知賦稅對於經營中原地區的巨大作用。但是耶律楚材已經看到這一點並有了初步治理的計劃。

  作爲一個遊牧民族,蒙古統治者還不知道農業經濟對經濟的重要性,一些大臣提出:「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爲牧地。」耶律楚材堅決反對,抓住窩闊臺想增加財政收入以更好地推進軍隊擴張的心理,他說:「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元史·耶律楚材傳》)

  於是窩闊臺採納了耶律楚材的意見,把全國分爲十路,每路設正副課稅使,他們直接隸屬於可汗,與各地管民政的文官、管軍政的萬戶鼎立而三,各不相幹。這十路分別是:燕京、宣德、西京、太原、平陽、真定、東平、北京、平州、濟南。收稅的制度一直在不斷的完善中,到1236年以後,中原稅制大致確定:

  地稅——上田每畝3升,中田每畝2升半,下田每畝2升,水田5升

  丁稅——驗民戶成丁之數,每丁每年納粟1石,奴婢5升,新戶奴婢各半,老幼不納。

  凡田多人少者按地稅計,田少人多者按丁稅計。

  戶稅——以戶爲單位繳納科差,有絲料、包銀兩種。(《元朝簡史》邱樹森)要使賦稅制度順利推行,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必須注意到兩個問題,一是要儘可能保留足夠數量的人口,二是要這些人口安定而不是到處流亡。在保留足夠數量人口方面,耶律楚材主要改變蒙古軍隊對反抗者進行屠城的老習俗。在速不臺即將攻下汴梁時,向窩闊臺報告準備屠城。耶律楚材上奏說:「得地無民,將焉用之?」於是窩闊臺下令免屠,保住了147萬人的性命。汴梁的例子一開,此後許多抗擊的城市都免於一屠。人口的保存使得中原沒有出現千裏無人煙的慘境,中原經濟發展的潛能得以保留。另外,當時的貴族地方勢力亂徵稅役,高利貸者盤剝百姓,大量人口逃亡。耶律楚材借用中央力量控制地方稅收,重整高利貸債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

  但是在實施中,蒙古人的稅收很不規範,往往一年徵收很多次或是臨時徵發攤派,弄得人民苦不堪言,大量農民逃亡,流民數量大增。耶律楚材其間又不得不採取措施編收流民,就地安置或遣送原籍;重整賦稅徵收制度,加強對地方徵收賦稅官員及各位王公大臣在投下徵役的監督。

  法制:蒙古國落後的社會組織形式決定了它的法制必然是極其幼稚的。隨着蒙古國統治地區的擴大,社會治安、吏制等問題日益嚴重。成吉思汗生前定下的類似於部落聯盟內部規矩的「扎撒」根本不能適應複雜的社會形勢。當時州郡長官貪暴肆虐,富豪任意兼併土地,地痞流氓殺人越貨的現象十分嚴重。耶律楚材針對社會現實,本着中原的若幹法律原則提出了《便宜一十八事》作爲臨時法律。對地方官吏擅自科差、商人侵吞官物、蒙古色目貴族不納稅、貪污官物、死刑判決等方面的問題做出了具體規定。這使得當時的社會情況有一些好轉。

  蒙古人的文明程度決定了他們無法制定出合乎中原地區的法律,加上金朝由於漢化的程度較深,其《泰和律》是比較完善的法律並且比較適用於中原地區,蒙古人就偷了個懶,在佔領的中原地區內採用《泰和律》。後來,元朝建立,忽必烈幾乎沒有重新制定什麼法律,而是在《泰和律》的基礎上改動了一下,頒佈了《元典章》,這裏面除了有漢法的結構外,還加入了適應民族等級制度的法律條文,其規定有着明顯的蒙古族本有的習慣法的痕跡。

  耶律楚材的政治願望在忽必烈汗時期的實現。忽必烈在位時重新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制統治體系以及相應的各種典章制度,中統、至元間的創制,奠定了有元一代的制度。

  中央和地方官制:中央政府的軍、政統治機構,主要由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構成。中書省相當於金朝的尚書省,領六部,掌全國政務。樞密院「掌天下兵甲機密之務」。御史臺「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中央機構還有翰林國史院,大司農司等,特設機構還有宣政院、大宗正司等。

  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在忽必烈時爲十路宣撫司,他們各自爲政,有較大的自主權,當然這種自主比起各個汗國來要小得多,但是比起漢制中的中央地方關係來又要大一些,一些官員(主要是漢人)希望能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便向忽必烈提出建議(當然這符合忽必烈的意願)。於是中央「委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簡稱行省」。後來成爲固定的機構,成爲地方與中央的有效連接。行省以下的行政機構分別爲:路、府、州、縣。諸王、勳戚在內地各行省的封地上仍保留相當特權,但在其行政建制方面同樣被納入郡縣制體系。

  綜上可知在忽必烈時期,中央地方行政機構更加完善了,基本上繼承了漢唐以來中原王朝行政機構模式並加入了適應本族特點的一些機構(如宣政院,今西藏、尼泊爾等地)。機構以中書省爲中樞,下屬各級行政機構都通過中書省而直接隸屬於皇帝,可見行政機構的骨架實際上繼承了耶律楚材的構想與設置。另外樞密院掌管的各級機構如萬戶府與地方州府縣是分離的,且有專門的監察機構——御使臺及其下屬單位——考察官吏的得失,這些是遵循了耶律楚材「軍政分離、中央集權、司法檢查獨立」的若幹政治思想。這種體制對於對中原的統治來說顯然是很有效率的。

  賦役制度:忽必烈即位後,基本上秉承了耶律楚材時期的賦稅制度。只對賦稅數額有所調整,並在舊制的基礎上明確規定輸納時期、收受之式、封完之禁、會計之法,使之更趨完善。賦稅制度的完善標誌着蒙古統治者對農業經濟(中原經濟模式)的認同,也可見耶律楚材在賦稅上的貢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但是在蒙古人的領地中,經濟成份是多元的,有農耕經濟(主要在中原)、商業經濟(遍佈全國,主要有色目人管理,皇室和王公大臣都樂於投資)和遊牧經濟(主要在蒙古高原和草原地區),蒙古貴族並不看重農耕經濟,而是熱心於海外貿易給他們帶來的豐厚利潤,這與各朝的農本思想大不相同。

  元朝時期,上述的那些亂徵收的情況依然嚴重。

  銓選制度:銓選制度即官吏選拔制度。中統初(忽必烈年號),「定都省及左三部、右三部之制,吏、戶、禮爲左三部,工、兵、刑爲右三部。至1264年,諸侯世守,裁併各路府州縣官吏,行遷轉法。」至此,任命、遷調各級官員的權力始收歸中央,初定一代銓選制度。

  元朝科舉的最初嘗試是「戊戌選試」(上文有介紹)。但是元朝始終沒有真正的推崇儒家思想,就如上面所說的那樣,推崇儒家思想就要提高金朝人和南宋人的地位,這不是蒙古貴族願意的事情。所以他們採取了應景的方式,延佑年間(仁宗,元中晚期)始定式設科取士,主要內容都是儒家經典,其規模不如唐宋,只不過是統治者安天下民心的一種形式罷了,南人要想入仕大爲困難。於是我們不得不說,元朝的科舉制之不過是一種形式,並沒有在耶律楚材的基礎上走多遠。

  人才的作用:耶律楚材曾經網絡了許多人才,他們在忽必烈時期都是改革的賢士能臣。其中著名並且作用較大的是張文謙和王磐。

  張文謙任中書左丞,「建立綱紀,講明利病,以安國便民爲務。」主要參與賦稅之務,又「以乙未歲戶帳爲斷,奴之未佔籍者,歸之勢家可也,其餘良民爲奴之理,議遂定,守以爲法。」(《元史·張文謙傳》)防止了大量人民淪爲家奴的情況出現。王磐人蔘議行事,翰林學士。「是宮闕未建,朝儀未立。凡遇稱賀,臣屬雜至帳殿前」,王磐上書曰:「宜令宣徽院,籍兩省而下百慣姓名,各依班序,聽通事舍人傳呼贊引然後進。於是儀制始定。」並且他還在朝廷裁減機構時奏疏諫按察使不可罷。又「臣以爲有功者,宜加遷散官或賜王等爵號,如漢、唐封侯之制,可也。不宜任以職位。」(《元史·王磐傳》)反對因人設官、貴族因門第輕易入仕。

  另外還有許多人才:如董文用致力於地方行政的規範化;趙良弼乃是當時的大將,東徵西討;竇默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作爲,曾任翰林侍講學士,對皇族內學風大盛有極大的影響。

文學

  耶律楚材多才多藝,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卓越修養和多種貢獻。他是中國提出經度概念的第一人,編有《西徵庚午元歷》,還主持修訂了《大明曆》。他酷愛詩歌,寫過不少詩作,現存於世的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他曾隨從成吉思汗和窩闊臺遠徵四方,寫下了大量詩歌,其《湛然居士文集》收錄了660餘首詩。他的詩應酬之作頗多,往往流於率易,缺少錘鍊。他曾隨蒙古大軍西徵萬裏,熟悉邊疆的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在詩中生動真實地描繪了奇瑰壯麗的西域風光。其西域詩有50餘首,其中《西域河中十詠》尤爲人稱道,如:「寂寞河中府,連甍及萬家。蒲萄親釀酒,杷欖看開花。飽啖雞舌肉,分餐馬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礙過流沙。」「寂寞河中府,遐荒僻一隅。葡萄垂馬乳,杷欖燦牛酥。釀酒無輸課,耕田不納租。西行萬餘裏,誰謂乃良圖。」這些詩篇是後人研究西域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耶律楚材尤其擅寫律詩,詩文集中尤多七律。如《庚辰西域清明》:「清明時節過邊城,遠客臨風幾許情。野鳥間關難解語,山花爛熳不知名。蒲萄酒熟愁腸亂,瑪瑙杯寒醉眼明。遙想故園今好在,梨花深院鷓鴣聲。」如《陰山》:「八月陰山雪滿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絕壁噴晴月,擎海層巒吸翠霞。松檜叢中疏畎畝,藤羅深處有人家。橫空千裏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誇。」如《和移刺繼先韻》:「舊山盟約已愆期,一夢十年盡覺非。瀚海路難人去少,天山雪重雁飛稀。漸驚白髮寧辭老,未濟蒼生曷敢歸。去國遲遲情幾許,倚樓空望白雲飛。」他的律詩韻律流暢沉穩,風骨雄健豪放,境界開闊,情調蒼涼。耶律楚材也能填詞,如《鷓鴣天·題七真洞》:「花界傾頹事已遷,浩歌遙望意茫然。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橫翠嶂,架寒煙。野花平碧怨啼鵑。不知何限人間夢,並觸沈思到酒邊?」詞中化用黃庭堅的詩句表達了對世事變遷的感慨。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稱其文集「中多禪悅之語。其詩亦質率,間有可採者」,並舉其《贈李郡王筆》、《寄平陽淨名院潤老》、《過武川贈僕散令人》、《過燕京和陳秀玉韻》、《贈蒲察元帥》、《河中遊西園》、《壬午元日》等幾首作品,稱「已上數作,頗有風味,皆從軍西域之作也。」

  耶律楚材作爲契丹後人,十分重視保存遼代文化。現存遼代篇幅最長的契丹語詩篇《醉義歌》就是由耶律楚材譯爲漢文七言歌行體長詩並保存於《湛然居士文集》中。就其文化貢獻而言,耶律楚材是足以彪炳史冊的巨人。

書法

  耶律楚材少年時受金代文化影響至深,在趙孟頫扭轉金及南宋末午書法流風之前,他的書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元史》本傳稱其:「善書,晚年所作字畫尤勁健,如鑄鐵所成,剛毅之氣,至老不衰。」他的書法繼承了唐宋顏真卿,黃庭堅書風,雄放剛健、硬拙挺拔,以端嚴剛勁著稱,有「河朔偉氣」,與後來趙孟頫提倡的晉人韻味迥異。明人宋濂說:「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畫尤勁健,如鑄鐵所成,剛毅之氣,至老不衰。」

人物生平

  耶律楚材在金章宗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1190年7月24日)生於燕京(今北京),他出身契丹貴族家庭,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東丹王耶律倍八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其名及字均取自《春秋左氏傳》中的「楚雖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蒙古名吾圖撒合裏,意爲「長髯人」。

  明昌二年(1191年)六月,耶律履去世,耶律楚材時年兩歲(另有明昌元年及明昌三年去世之說),隨母楊氏定居義州弘政(今錦州義縣),受到母親全面的教育,十二歲時入閭山顯州書院,十三歲時學習詩書。

  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世代仕於金朝,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薰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爲文,若宿構著」了。

  泰和六年(1206年),根據金朝制度,宰相的兒子能夠被賜予省掾之職,耶律楚材沒有到任。想要參與科舉考試,章宗詢問參與考試之人關於審案的多件事。當時有十七人蔘與考試,而只有耶律楚材的回答爲優等,於是被徵召授予掾職,後任開州同知。

  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南遷至汴京,耶律楚材之兄耶律辨才、耶律善才均隨行。而耶律楚材留在中都,被留守燕京的丞相完顏承暉任命爲左右司員外郎。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軍攻佔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派人向他詢問治國大計。據格魯塞《草原帝國》記載:「佔領北京後,在願意支持蒙古統治的俘虜中,成吉思汗選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博得成吉思汗的喜愛,被任命爲輔臣。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徵,常曉以徵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又隨成吉思汗徵西夏,諫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徵發殺戮,使貪暴之風稍斂。

  窩闊臺汗即位後,耶律楚材倡立朝儀,勸親王察合臺(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禮,以尊汗權。從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譽爲「社稷之臣」。初執掌中原地區賦稅事宜,建議頒行《便宜一十八事》,設立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對改漢地爲牧場;建立賦稅制度,設置燕京等處十路徵收課稅所。

  窩闊臺汗三年(1231年),任中書令(宰相)。此後,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的政治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殫精竭慮,創舉頗多。主要有保護農業,實行封建賦稅制度;改革政治體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對屠殺生命,保護百姓生命;禁止掠民爲驅,實行編戶制度;反對撲買課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爲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爲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也爲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還主張用孔孟之道作爲治國之民的原則,還用儒士來擔任各級官吏。耶律楚纔不愧爲「治天下匠」,爲蒙古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促進蒙古貴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人。蒙古人爲了紀念耶律楚材的功勞,專門爲他修建了祭祠,至今還保存在北京頤和園裏。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窩闊臺汗兩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皇後脫列哥那稱制時,因屢彈劾皇後寵信之奧都剌合蠻,漸被排擠。

  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五月十四日(6月20日),耶律楚材悲憤而死。「砥柱中流斷,藏舟半夜移」,消息傳出,傾國悲哀,許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親人。漢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淚憑弔這位功勳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他們的良師益友。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正如其同時代人暮之謙在《中書耶律公輓詞》中所言:忽報臺星折,仍結薤露新,斯民感天極,灑淚叫蒼旻。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忽必烈遵耶律楚材的遺願,將他的遺骸移葬於故鄉玉泉以東的甕山,即今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

  至順元年(1330年),追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號文正。

評價

  蒙古鐵騎所向披靡,但其勝利後的統治則充分暴露了其落後性。於是在中原地區出現了「胡化」與「漢化」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歷史的退步危險已有端倪。耶律楚材以其智慧與能力引導統治者看到了漢文明的優越,使蒙古帝國本身沒有的禮儀、賦稅制度建立起來,使蒙古落後的分封制和部落聯盟的管理制式逐漸消失,使蒙古幼稚的法制得以發展成長。在蒙古國向元朝過渡的創業中功不可沒。但遺憾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許多建議和構想都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和實施,受到了貴族和包買商人的阻撓和破壞。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具體情況及民族性是分不開的,統治者有心斂財興武、無心安撫百姓,百姓在兵荒馬亂中也無心生產而疲於奔命。但是耶律楚材的作爲卻起到了承上啓下的功用。在後來忽必烈的建朝大業中,在蒙古進一步的漢化中,基本上沿襲了他走過的道路,併發揚光大。即使是在元朝滅亡之後,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貴族們在建立新政權的時候仍然不自覺地遵循了漢制中的若幹原則。雖然蒙古的漢化很淺,但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創業功勳可謂難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壯志亦難酬。

耶律楚材的詩文

陰山奇勝詎能名,斷送新詩得得成。萬疊峯巒擎海立,千層松檜接雲平。

三年沙塞吟魂遁,一夜氈穹客夢清。遙想長安舊知友,能無知我此時情。

()

羸馬陰山道,悠然遠思寥。青巒雲靄靄,黃葉雨蕭蕭。

未可行周禮,誰能和舜韶。嗟吾浮海粟,何礙八風飄。

()

隱隱三星出,依依片月沈。鶴飛遼海闊,猿嘯楚山深。

柳色雲沾袖,蘆花雪滿襟。普天秋意露,一葉墜梧林。

()

西域風光換,東方音問疏。屠蘇聊復飲,鬱壘不須書。

舊歲昨宵盡,新年此日初。客中今十載,孀母信何如。

()

行藏俯仰且隨時,縕袍懷珠人未知。燕雀既羣難立志,鳳凰不至擬胡爲。

可嗟世態頻更變,何奈人生多別離。莫忘天山風雪裏,湛然駝背和君詩。

()

自愧才術草芥微,偶然千載遇明時。惟希一統皇家義,何暇重思晁氏危。

仁義且圖扶孔孟,縱橫安肯效秦儀。行看堯舜澤天下,萬國咸寧庶績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