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

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朗讀

偶向凌歊臺上望,春光已過三分。江山重疊倍銷魂。風花飛有態,煙絮墜無痕。

已是年來傷感甚,那堪舊恨仍存。清愁滿眼共誰論。卻應臺下草,不解憶王孫。

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注音

ㄡˇ ㄒㄧㄤˋ ㄌㄧㄥˊ ㄒㄧㄠ ㄊㄞˊ ㄕㄤˋ ㄨㄤˋ , ㄔㄨㄣ ㄍㄨㄤ ㄧˇ ㄍㄨㄛˋ ㄙㄢ ㄈㄣ 。 ㄐㄧㄤ ㄕㄢ ㄔㄨㄥˊ ㄉㄧㄝˊ ㄅㄟˋ ㄒㄧㄠ ㄏㄨㄣˊ 。 ㄈㄥ ㄏㄨㄚ ㄈㄟ ㄧㄡˇ ㄊㄞˋ , ㄧㄢ ㄒㄩˋ ㄓㄨㄟˋ ㄨˊ ㄏㄣˊ 。

ㄧˇ ㄕˋ ㄋㄧㄢˊ ㄌㄞˊ ㄕㄤ ㄍㄢˇ ㄕㄣˋ , ㄋㄚˋ ㄎㄢ ㄐㄧㄡˋ ㄏㄣˋ ㄖㄥˊ ㄘㄨㄣˊ 。 ㄑㄧㄥ ㄔㄡˊ ㄇㄢˇ ㄧㄢˇ ㄍㄨㄥˋ ㄕㄟˊ ㄌㄨㄣˋ 。 ㄑㄩㄝˋ ㄧㄥ ㄊㄞˊ ㄒㄧㄚˋ ㄘㄠˇ , ㄅㄨˋ ㄐㄧㄝˇ ㄧˋ ㄨㄤˊ ㄙㄨㄣ 。

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賞析

  這首詞,作於李之儀居今當塗期間的某年春天。

  凌歊臺,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離宮於此。實際上,凌歊臺並不很高(據《太平寰宇記》載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圍平曠,才望得很遠。李之儀的這首詞就是登此臺遠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發揮,借登凌歊臺以抒發內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臺上望,春光已過三分。江山重疊倍銷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時幽居抑鬱的心情。李之儀雖身在江南,心猶念汴京和故土(李之儀的家鄉在今山東無棣)。登高以眺遠,自難免引起萬千感觸。但詞人僅用「春光已過三分」一句概括他種種思緒,把無窮的空間感化作有限的時間感,從而收到含蓄蘊藉的審美效果。「銷魂」一詞,兼有極度高興和極度傷心兩方面的含義。

  「風花飛有態,煙絮墜無痕。」飛花、墜絮,本都是自然形態的東西;但經過詩人的渲染,便都變成了含情物。飛花,指他人之乘風直上,舞態翩躚,得意非常;墜絮,喻己身之遭謗被逐,墮地沾泥,了無痕跡。

  下片點明題意:「已是年來傷感甚,那堪舊恨仍存!清愁滿眼共誰論?」「傷感甚」,指以往歲月裏所遭受的政治打擊。「那堪舊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後仍然「舊恨」綿綿。「清愁」,指所觸起的新愁。詞人在「愁」字下加用「滿眼」一詞,便使人覺得愁如春天的遊絲瀰漫空際。至於愁些什麼,詞人並未明言,因此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共誰論」,進一步表明詩人塊然獨處,竟無人可爲解愁。

  「卻應臺下草,不解憶王孫?」卻,這裏作「豈」解,「卻應」即「豈應」。詞人目睹凌高欠臺下春草叢生,很自然會聯想起淮南小山《招隱士》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詩句。但李之儀這裏的「王孫」指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詞人把歸鄉不得的怨恨歸咎於春草的不解相憶,實乃貌似無理卻至情的說法。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姑溪詞提要》謂李之儀「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減秦觀。」可謂一語中的,總括了李之儀小詞的特點。這首詞就是明證。

李之儀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祐初爲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爲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塗。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

李之儀朗讀
()

猜你喜歡

小齋新創得新名,大筆標題字勢輕。

養勇所期戾孟子,動心那肯詫齊卿。

川流有本源源聽,月入容光處處明。

此道幾人能彷彿,浪言徒遣俗儒驚。

()

萬仞蓮花掛碧天,飛來蒼翠玉樓前。美人雙倚仙人掌,舞袖迴風絕可憐。

()

今夜又依高峽宿,一年心眼且新鮮。風聲入樹猿應語,鶴影橫江人未眠。

怪石看多追太古,微波寒漸起虛煙。吾生亦是無涯者,老去憑誰負此肩。

()

千古一碑得人愛,來書碑後幾前輩。相頡頏甚曾不饒,自混融之了無礙。

太平天子狃開元,馴致馬嵬悔何逮。桑陰未徙宗廟安,儲皇功豈不雲倍。

君父恩重臣子輕,功至彌天皆分內。靈武猶言權濟經,京師何忍小間大。

南內起居不遑安,西宮晨夕無聊賴。不沒其實豫章公,言者無罪聞足戒。

元結但持歸美心,爲尊者諱誰獨怪。歸美爲頌刺爲雅,四詩義各有攸在。

一出春秋雅頌中,兩忘人我是非外。朅來獨招莫逆魂,尊中有酒聊一酹。

垂去更解未艾紛,石上有壁聊一疥。

()

小物經霜耐,漫觀知帝仁。根荄隨定分,梅柳自爭春。

未萼先含媚,無言亦動人。沉沉梁苑夕,吟賞萃儒紳。

()

紗窗春睡朦朧著。相見尚懷相別惡。夢隨城上角聲殘,淚逐樓前花片落。

東風不解吹愁卻。明月幾番乖後約。當時惟恐不多情,今日情多無處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