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萬事有不平

精衛·萬事有不平朗讀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譯文:世間萬事沒有絕對的公平,你何必自尋無來由的煩惱?

注釋:精衛:古代神話中所記載的一種鳥。相傳是炎帝的少女,由於在東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後化身爲鳥,名叫精衛,常常到西山銜木石以填東海。爾:指精衛。終古:永遠。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譯文:若只憑你這寸長的身軀,銜着木頭填海要填到何時。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譯文:我也願意填平這東海,即便身體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譯文:但是隻要大海沒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將永不泯滅。

嗚呼!君不見,

譯文:嗚呼!你看不到,

西山銜木衆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譯文:西山之上的飛禽雖銜木者衆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築自己的巢歇息!

注釋:鵲、燕:比喻無遠見、大志,只關心個人利害的人。窠:鳥巢。

精衛·萬事有不平注音

ㄨㄢˋ ㄕˋ ㄧㄡˇ ㄅㄨˋ ㄆㄧㄥˊ , ㄦˇ ㄏㄜˊ ㄎㄨㄥ ㄗˋ ㄎㄨˇ 。

ㄔㄤˊ ㄐㄧㄤ ㄧˊ ㄘㄨㄣˋ ㄕㄣ , ㄒㄧㄢˊ ㄇㄨˋ ㄉㄠˋ ㄓㄨㄥ ㄍㄨˇ ?

ㄨㄛˇ ㄩㄢˋ ㄆㄧㄥˊ ㄉㄨㄥ ㄏㄞˇ , ㄕㄣ ㄔㄣˊ ㄒㄧㄣ ㄅㄨˋ ㄍㄞˇ 。

ㄉㄚˋ ㄏㄞˇ ㄨˊ ㄆㄧㄥˊ ㄑㄧˊ , ㄨㄛˇ ㄒㄧㄣ ㄨˊ ㄐㄩㄝˊ ㄕˊ 。

ㄨ ㄏㄨ ! ㄐㄩㄣ ㄅㄨˊ ㄐㄧㄢˋ ,

ㄒㄧ ㄕㄢ ㄒㄧㄢˊ ㄇㄨˋ 衆 ㄋㄧㄠˇ ㄉㄨㄛ , ㄑㄩㄝˋ ㄌㄞˊ ㄧㄢˋ ㄑㄩˋ ㄗˋ ㄔㄥˊ ㄎㄜ 。

精衛·萬事有不平釋義

譯文

世間萬事沒有絕對的公平,你何必自尋無來由的煩惱?

若只憑你這寸長的身軀,銜着木頭填海要填到何時。

我也願意填平這東海,即便身體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

但是隻要大海沒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將永不泯滅。

嗚呼!你看不到,

西山之上的飛禽雖銜木者衆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築自己的巢歇息!

註釋

精衛:古代神話中所記載的一種鳥。相傳是炎帝的少女,由於在東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後化身爲鳥,名叫精衛,常常到西山銜木石以填東海。

爾:指精衛。終古:永遠。

鵲、燕:比喻無遠見、大志,只關心個人利害的人。窠(kē):鳥巢。

參考資料:

1、張力生等主編. 中國軍旅詩詞[M].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7.09.第153頁

精衛·萬事有不平創作背景

  此詩是顧炎武在三十六歲時,根據《山海經》關於精衛鳥的故事寫成的。那時,反清復明的力量只剩下東南海隅和西南邊陲微弱地持着,作者的很多好友也已在鬥爭中犧牲了。面對這一不利形勢,詩人以精衛自喻,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劉義欽,史言喜,梁文娟主編. 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讀 下[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02.第487頁

精衛·萬事有不平賞析

  精衛銜木石以填東海的故事,千百年來已成爲人們經常呤詠的內容。這則故事之所以成爲一個熟典,就在於精衛鳥的形象代表了人間的一種可貴而又可悲的精神。將精衛和愚公作一個比較的話,二者事有相類之處,但它們所體現的精神特質卻是迥然不同。精衛體小,所銜木微,而東海無涯,無有平期。然而「我心無終時」,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愴,令人崇敬。這種精神,對於作者這樣在亡國之後永葆節操的民族誌士來說,它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此詩中詩人把自己比喻爲精衛鳥,決心以精衛鳥填海的精神,實現自己抗清復明和編寫鉅著的大業。充分表達了他堅持氣節,不向清王朝屈服的決心。同時,在此詩中詩人也滲透了區區一人的身單勢孤,當然,也有對那些爲了一己利益「西山銜木衆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的不滿和無奈。

  此詩以問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個層次。「萬事有不平,爾何空白苦?」「萬事有不平」句的問話是代表了社會上許多人的心態。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慕於懦弱的一種自欺,明明承認萬事不平,又覺得已迴天無力,於是主張放棄反抗,停止鬥爭。這種人還往往自命通達,很容易發展爲與世俯仰,隨波逐流,喪失節操。作者則借精衛之口以明志:這是對精衛精神的謳歌,又是作者心靈的直接宣泄。在當時,明王朝大勢早去,復國無望,這一點作者心裏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白比精衛,誓死不向清朝統治者屈節,決心堅持「銜木」,直至終古勝利儀是奮鬥者的願望,雖然不爵叮能實現,但捨身的抗爭卻誓不停止,永遠是戰士的精神脊柱,那就是可歌可泣的正義之志。作者的宣誓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也正是作者內心的剖白。「君不見西山銜木衆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借對話者的口吻,道出了一個可恥的現實:原來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國之後,初隱而後仕,自營巢窠,賣志求榮,喪失了民族的氣節。他們不過是一羣爲作者所不齒的燕鵲之類的「衆鳥」,在精衛的面前卻顯得非常的卑鄙無恥了。

  此詩對精衛的形象作了富於獨創性的再塑造、在詩的中間作荷讓精衛自己反覆鳴唱,使其光輝的精神特質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而這種民族精神的瑰寶之所以光芒閃耀,異彩奪目,是作者將它置身於「燕雀」的襯託之上,所獲得的神效。美與醜相激共振,精衛與燕雀同處於一個畫面之中,各行其是,頓時黑白昭然,聖沽與齷齪的互相比較,所產生的褒貶效果分外強烈。

  另外,此詩採用對話的形式行文運筆,使詩的語言簡潔明快,質樸自然,盡棄鵰飾。從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細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無論是詩中所弘揚的正義之氣,還是詩歌所達到的藝術造詣,都能夠強烈地感染讀者,具有不可磨滅的藝術價值。

顧炎武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南都敗後,因爲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爲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爲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爲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

顧炎武朗讀
()

猜你喜歡

乘興同移書畫船,名園步步許流連。松林礙日常疑雨,鳥道穿雲欲上天。

山勢北來當小閣,湖波南望接平田。酒闌無限滄桑感,話著開元各泫然。

()

想見如來紺發鬖,荷蘭移種海東南。誰知異果波羅蜜,別有佳名優鉢曇。

()

林外鳩鳴客夢殘,起來隨意岸青綸。春深池面生新水,晚霽雲頭露遠山。

野寺穠花飛蛺蝶,高岑喬木囀綿蠻。杖挑二百青錢在,擬買村醪一醉還。

()

萬丈龍門未易過,感君指引渡風波。海頭多少傍人眼,不濟於今將若何。

()

散拙亦自遂,粗將猿鳥同。飛泉高瀉月,獨樹迥含風。
果落盤盂上,雲生篋笥中。未甘明聖日,終作釣漁翁。

()

肝臂列爲人,自知亦巳幸。循性即坦途,求名自貽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