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記

虎丘記朗讀

  虎丘去城可七八裏,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爲尤勝。

譯文:  虎丘離城約七八裏路,這座山沒有高峻的山峯與幽深的峽谷,只不過因爲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樂的遊船,沒有一天不到那兒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開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黃昏,遊人來往穿梭,猶如織布一樣,而以中秋最爲繁盛熱鬧。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譯文:  每到這一天,全城閉戶,攜手並肩而來。上至士大夫鄉紳、大家婦女,下至貧民百姓,全都塗脂抹粉,鮮衣美服,重重疊疊地鋪設席氈,將酒餚擺在大路邊,從千人石一直到山門,如梳齒魚鱗般密集相連。檀板聚積如小山,樽罍似雲霞般傾瀉,遠遠望去,猶如成羣的大雁棲落在平坦的沙灘,彩霞鋪滿江面,電閃雷鳴,無法具體描繪它的形狀。

注釋:  蔀屋:草蓆蓋頂的屋子,指窮苦人家昏暗的屋子。這裏指貧民。雲:像雲一樣。雷輥:車輪轉聲,這裏指雷的轟鳴聲。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爲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譯文: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

注釋:  瓦釜:用黏土燒製的鍋,這裏比喻粗俗的歌聲。竹肉:這裏指簫管和歌喉。《晉書·孟嘉傳》:「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爲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譯文: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爲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剛開始安設筵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如團聚在一起的蚊子,沒法分辨識認。等到分批安排,爭相以歌喉比高低;雅樂和俗樂各各陳獻後,美和醜自然區別開了。不多時,搖頭頓腳按節拍而歌的,只不過幾十個人而已。一會兒,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猶如潔白的絹綢,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發出聲響,跟隨着唱和的,只有三四個人。一支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樂伴着歌喉,聲音清脆瀏亮,使聽的人深受感動。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樹影散亂,於是連簫板也不用,一個人登場,四圍的人屏住聲息,聲音如細而直上的毛髮,響徹雲端,每吐一字,幾乎拖長達一刻之久,飛鳥聽了爲之迴翔盤旋,壯士聽了感動得流下眼淚。

注釋:  千頃雲:山名,在虎丘山上。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譯文:  劍泉深得無法測量,陡峭的巖石如斧削一般。千頃雲因爲有天池等山作爲幾案,山峯峽谷,爭奇鬥秀,是請客飲酒的好地方。但是過了中午便陽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閣也不錯,晚上林中的景色尤爲迷人。朝北爲平遠堂舊址,空曠沒有遮攔,僅僅遠遠望見虞山,如小小的黑點。堂荒蕪已經很久了,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的辦法,想在裏面供奉韋應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經辭了官,恐怕進之的興致也消盡了。山川的興旺和荒廢,確實有它的運數啊!

注釋:  江進之:江盈科,字進之,桃源(今湖南桃源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四川提學副使,時任長洲縣令。著有《雪濤閣集》。韋蘇州: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

虎丘記注音

   ㄏㄨˇ ㄑㄧㄡ ㄑㄩˋ ㄔㄥˊ ㄎㄜˇ ㄑㄧ ㄅㄚ ㄌㄧˇ , ㄑㄧˊ ㄕㄢ ㄨˊ ㄍㄠ ㄧㄢˊ ㄙㄨㄟˋ ㄏㄨㄛˋ , ㄉㄨˊ ㄧˇ ㄐㄧㄣˋ ㄔㄥˊ , ㄍㄨˋ ㄒㄧㄠ ㄍㄨˇ ㄌㄡˊ ㄔㄨㄢˊ , ㄨˊ ㄖˋ ㄨˊ ㄓ 。 ㄈㄢˊ ㄩㄝˋ ㄓ ㄧㄝˋ , ㄏㄨㄚ ㄓ ㄔㄣˊ , ㄒㄩㄝˇ ㄓ ㄒㄧˋ , ㄧㄡˊ ㄖㄣˊ ㄨㄤˇ ㄌㄞˊ , ㄈㄣ ㄘㄨㄛˋ ㄖㄨˊ ㄓ , ㄦˊ ㄓㄨㄥ ㄑㄧㄡ 爲 ㄧㄡˊ ㄕㄥˋ 。

   ㄇㄟˇ ㄓˋ ㄕˋ ㄖˋ , ㄑㄧㄥˊ ㄔㄥˊ ㄏㄜˊ ㄏㄨˋ , ㄌㄧㄢˊ ㄅㄟˋ ㄦˊ ㄓˋ 。 ㄧ ㄍㄨㄢ ㄕˋ ㄋㄩˇ , ㄒㄧㄚˋ ㄉㄞˋ ㄅㄨˋ ㄨ , ㄇㄛˋ ㄅㄨˋ ㄐㄧㄥˋ ㄓㄨㄤ ㄌㄧˋ ㄈㄨˊ , ㄔㄨㄥˊ ㄧㄣ ㄌㄟˋ ㄒㄧˊ , ㄓˋ ㄐㄧㄡˇ ㄐㄧㄠ ㄑㄩˊ ㄐㄧㄢ 。 ㄘㄨㄥˊ ㄑㄧㄢ ㄖㄣˊ ㄕˊ ㄕㄤˋ ㄓˋ ㄕㄢ ㄇㄣˊ , ㄐㄧㄝˊ ㄅㄧˋ ㄖㄨˊ ㄌㄧㄣˊ , ㄊㄢˊ ㄅㄢˇ ㄑㄧㄡ ㄐㄧ , ㄗㄨㄣ ㄌㄟˊ ㄩㄣˊ ㄒㄧㄝˋ , ㄩㄢˇ ㄦˊ ㄨㄤˋ ㄓ , ㄖㄨˊ ㄧㄢˋ ㄌㄨㄛˋ ㄆㄧㄥˊ ㄕㄚ , ㄒㄧㄚˊ ㄆㄨˋ ㄐㄧㄤ ㄕㄤˋ , ㄌㄟˊ ㄍㄨㄣˇ ㄉㄧㄢˋ ㄏㄨㄛˋ , ㄨˊ ㄉㄜˊ ㄦˊ ㄓㄨㄤˋ 。

   ㄅㄨˋ ㄒㄧˊ ㄓ ㄔㄨ , ㄔㄤˋ ㄓㄜˇ ㄑㄧㄢ ㄅㄞˇ , ㄕㄥ ㄖㄨㄛˋ ㄐㄩˋ ㄨㄣˊ , ㄅㄨˋ ㄎㄜˇ ㄅㄧㄢˋ ㄕˋ 。 ㄈㄣ ㄘㄠˊ ㄅㄨˋ ㄕㄨˋ , ㄐㄧㄥˋ ㄧˇ ㄍㄜ ㄏㄡˊ ㄒㄧㄤ ㄉㄡˋ , ㄧㄚˇ ㄙㄨˊ ㄐㄧˋ ㄔㄣˊ , ㄧㄢˊ ㄔ ㄗˋ ㄅㄧㄝˊ 。 ㄨㄟˋ ㄐㄧˇ ㄦˊ ㄧㄠˊ ㄕㄡˇ ㄉㄨㄣˋ ㄗㄨˊ ㄓㄜˇ , ㄉㄜˊ ㄕㄨˋ ㄕˊ ㄖㄣˊ ㄦˊ ㄧˇ ; ㄧˇ ㄦˊ ㄇㄧㄥˊ ㄩㄝˋ ㄈㄨˊ ㄎㄨㄥ , ㄕˊ ㄍㄨㄤ ㄖㄨˊ ㄌㄧㄢˋ , ㄧˊ ㄑㄧㄝˋ ㄨㄚˇ ㄈㄨˇ , ㄐㄧˊ ㄖㄢˊ ㄊㄧㄥˊ ㄕㄥ , ㄕㄨˇ ㄦˊ ㄏㄢˋ ㄓㄜˇ , ㄘㄞˊ ㄙㄢ ㄙˋ ㄅㄟˋ ; ㄧ ㄒㄧㄠ , ㄧˊ ㄘㄨㄣˋ ㄍㄨㄢˇ , ㄧ ㄖㄣˊ ㄏㄨㄢˇ ㄅㄢˇ ㄦˊ ㄍㄜ , ㄓㄨˊ ㄖㄡˋ ㄒㄧㄤˋ ㄈㄚ , ㄑㄧㄥ ㄕㄥ ㄌㄧㄤˋ ㄔㄜˋ , ㄊㄧㄥ ㄓㄜˇ ㄏㄨㄣˊ ㄒㄧㄠ 。 ㄅㄧˇ ㄓˋ ㄧㄝˋ ㄕㄣ , ㄩㄝˋ ㄧㄥˇ ㄏㄥˊ ㄒㄧㄝˊ , ㄒㄧㄥˋ ㄗㄠˇ ㄌㄧㄥˊ ㄌㄨㄢˋ , ㄗㄜˊ ㄒㄧㄠ ㄅㄢˇ ㄧˋ ㄅㄨˊ ㄈㄨˋ ㄩㄥˋ ; ㄧˋ ㄈㄨ ㄉㄥ ㄔㄤˇ , ㄙˋ ㄗㄨㄛˋ ㄅㄧㄥˇ ㄒㄧˊ , ㄧㄣ ㄖㄨㄛˋ ㄒㄧˋ ㄈㄚ , ㄒㄧㄤˇ ㄔㄜˋ ㄩㄣˊ ㄐㄧˋ , ㄇㄟˇ ㄉㄨˋ ㄧˊ ㄗˋ , ㄐㄧˇ ㄐㄧㄣˋ ㄧˊ ㄎㄜˋ , ㄈㄟ ㄋㄧㄠˇ 爲 ㄓ ㄆㄞˊ ㄏㄨㄞˊ , ㄓㄨㄤˋ ㄕˋ ㄊㄧㄥ ㄦˊ ㄒㄧㄚˋ ㄌㄟˋ ㄧˇ 。

   ㄐㄧㄢˋ ㄑㄩㄢˊ ㄕㄣ ㄅㄨˋ ㄎㄜˇ ㄘㄜˋ , ㄈㄟ ㄧㄢˊ ㄖㄨˊ ㄒㄧㄠ 。 ㄑㄧㄢ ㄑㄧㄥ ㄩㄣˊ ㄉㄜˊ ㄊㄧㄢ ㄔˊ ㄓㄨ ㄕㄢ ㄗㄨㄛˋ ㄢˋ , ㄌㄨㄢˊ ㄏㄨㄛˋ ㄐㄧㄥˋ ㄒㄧㄡˋ , ㄗㄨㄟˋ ㄎㄜˇ ㄕㄤ ㄎㄜˋ 。 ㄉㄢˋ ㄍㄨㄛˋ ㄨˇ ㄗㄜˊ ㄖˋ ㄍㄨㄤ ㄕㄜˋ ㄖㄣˊ , ㄅㄨˋ ㄎㄢ ㄐㄧㄡˇ ㄗㄨㄛˋ ㄦˇ 。 ㄨㄣˊ ㄔㄤ ㄍㄜˊ ㄧˋ ㄐㄧㄚ , ㄨㄢˇ ㄕㄨˋ ㄧㄡˊ ㄎㄜˇ ㄍㄨㄢ 。 ㄦˊ ㄅㄟˇ 爲 ㄆㄧㄥˊ ㄩㄢˇ ㄊㄤˊ ㄐㄧㄡˋ ㄓˇ , ㄎㄨㄥ ㄎㄨㄤˋ ㄨˊ ㄐㄧˋ , ㄐㄧㄣˇ ㄩˊ ㄕㄢ ㄧˋ ㄉㄧㄢˇ ㄗㄞˋ ㄨㄤˋ , ㄊㄤˊ ㄈㄟˋ ㄧˇ ㄐㄧㄡˇ , ㄩˊ ㄩˇ ㄐㄧㄤ ㄐㄧㄣˋ ㄓ ㄇㄡˊ ㄙㄨㄛˇ ㄧˇ ㄈㄨˋ ㄓ , ㄩˋ ㄘˊ ㄨㄟˊ ㄙㄨ ㄓㄡ 、 ㄅㄞˊ ㄌㄜˋ ㄊㄧㄢ ㄓㄨ ㄍㄨㄥ ㄩˊ ㄑㄧˊ ㄓㄨㄥ ; ㄦˊ ㄅㄧㄥˋ ㄒㄩㄣˊ ㄗㄨㄛˋ , ㄩˊ ㄐㄧˋ ㄑㄧˇ ㄍㄨㄟ , ㄎㄨㄥˇ ㄐㄧㄣˋ ㄓ ㄓ ㄒㄧㄥ ㄧˋ ㄌㄢˊ ㄧˇ 。 ㄕㄢ ㄔㄨㄢ ㄒㄧㄥ ㄈㄟˋ , ㄒㄧㄣˋ ㄧㄡˇ ㄕˊ ㄗㄞ !

   ㄌㄧˋ ㄨˊ ㄌㄧㄤˇ ㄗㄞˇ , ㄉㄥ ㄏㄨˇ ㄑㄧㄡ ㄓㄜˇ ㄌㄧㄡˋ 。 ㄗㄨㄟˋ ㄏㄡˋ ㄩˇ ㄐㄧㄤ ㄐㄧㄣˋ ㄓ 、 ㄈㄤ ㄗ˙ ㄍㄨㄥ ㄊㄨㄥˊ ㄉㄥ , ㄔˊ ㄩㄝˋ ㄕㄥ ㄍㄨㄥ ㄉㄢˋ ㄕㄤˋ 。 ㄍㄜ ㄓㄜˇ ㄨㄣˊ ㄌㄧㄥˋ ㄌㄞˊ , ㄐㄧㄝ ㄅㄧˋ ㄋㄧˋ ㄑㄩˋ 。 ㄩˊ ㄧㄣ ㄨㄟˋ ㄐㄧㄣˋ ㄓ ㄩㄝ :「 ㄕㄣˋ ㄧˇ , ㄨ ㄕㄚ ㄓ ㄏㄥˊ , ㄗㄠˋ ㄌㄧˋ ㄓ ㄙㄨˊ ㄗㄞ ! ㄊㄚ ㄖˋ ㄑㄩˋ ㄍㄨㄢ , ㄧㄡˇ ㄅㄨˋ ㄊㄧㄥ ㄑㄩˇ ㄘˇ ㄕˊ ㄕㄤˋ ㄓㄜˇ , ㄖㄨˊ ㄩㄝˋ !」 ㄐㄧㄣ ㄩˊ ㄒㄧㄥˋ ㄉㄜˊ ㄐㄧㄝˇ ㄍㄨㄢ ㄔㄥ ㄨˊ ㄎㄜˋ ㄧˇ 。 ㄏㄨˇ ㄑㄧㄡ ㄓ ㄩㄝˋ , ㄅㄨˋ ㄓ ㄕㄤˋ ㄕˋ ㄩˊ ㄧㄢˊ ㄈㄡˇ ㄧㄝˊ ?

虎丘記釋義

譯文

虎丘離城約七八裏路,這座山沒有高峻的山峯與幽深的峽谷,只不過因爲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樂的遊船,沒有一天不到那兒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開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黃昏,遊人來往穿梭,猶如織布一樣,而以中秋最爲繁盛熱鬧。

每到這一天,全城閉戶,攜手並肩而來。上至士大夫鄉紳、大家婦女,下至貧民百姓,全都塗脂抹粉,鮮衣美服,重重疊疊地鋪設席氈,將酒餚擺在大路邊,從千人石一直到山門,如梳齒魚鱗般密集相連。檀板聚積如小山,樽罍似雲霞般傾瀉,遠遠望去,猶如成羣的大雁棲落在平坦的沙灘,彩霞鋪滿江面,電閃雷鳴,無法具體描繪它的形狀。

剛開始安設筵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如團聚在一起的蚊子,沒法分辨識認。等到分批安排,爭相以歌喉比高低;雅樂和俗樂各各陳獻後,美和醜自然區別開了。不多時,搖頭頓腳按節拍而歌的,只不過幾十個人而已。一會兒,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猶如潔白的絹綢,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發出聲響,跟隨着唱和的,只有三四個人。一支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樂伴着歌喉,聲音清脆瀏亮,使聽的人深受感動。

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樹影散亂,於是連簫板也不用,一個人登場,四圍的人屏住聲息,聲音如細而直上的毛髮,響徹雲端,每吐一字,幾乎拖長達一刻之久,飛鳥聽了爲之迴翔盤旋,壯士聽了感動得流下眼淚。

劍泉深得無法測量,陡峭的巖石如斧削一般。千頃雲因爲有天池等山作爲幾案,山峯峽谷,爭奇鬥秀,是請客飲酒的好地方。但是過了中午便陽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閣也不錯,晚上林中的景色尤爲迷人。朝北爲平遠堂舊址,空曠沒有遮攔,僅僅遠遠望見虞山,如小小的黑點。堂荒蕪已經很久了,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的辦法,想在裏面供奉韋應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經辭了官,恐怕進之的興致也消盡了。山川的興旺和荒廢,確實有它的運數啊!

在吳縣作了兩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後一次和江進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聽說縣令到來,都躲避開了。我因此對進之說:「做官的橫行氣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麼厲害呀!以後不作官了,有不在這石上聽歌的,有月亮爲證!」現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職客居吳縣,虎丘的月亮不知道還記得我的話嗎?

註釋

萬曆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吳縣令,期間,六次遊覽虎丘。萬曆二十四年,解職離吳前,留連虎丘勝景,寫下這篇描寫吳中民俗的散文。虎丘,蘇州名勝之一。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裏,三日有虎來踞其上,故名。

蔀(pǒu 部)屋:草蓆蓋頂的屋子,指窮苦人家昏暗的屋子。這裏指貧民。

雲:像雲一樣。

雷輥:車輪轉聲,這裏指雷的轟鳴聲。

瓦釜:用黏土燒製的鍋,這裏比喻粗俗的歌聲。

竹肉:這裏指簫管和歌喉。《晉書·孟嘉傳》:「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千頃雲:山名,在虎丘山上。

江進之:江盈科,字進之,桃源(今湖南桃源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四川提學副使,時任長洲縣令。著有《雪濤閣集》。

韋蘇州: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

虎丘記賞析

篇首預設意脈

  本文首句交代虎丘名勝的方位「去城可七八裏」,誠然爲一般記遊散文所交代的文字,但爲下文埋設了意脈。儘管「其山無高巖邃壑」,卻因其「近城」而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人。這樣,作者就確定了他的審美重心,不在林泉巖壑,而在遊人旅客,以及他們縱遊虎丘的情景圖畫。「簫鼓樓船,無日無之」,以「無……無……」的雙重否定更見其肯定之意的句式,強調了日日如此、月月如此的頻率和密度。「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在上文的意緒上遞進了一層,突出了「月」「花」「雪」這三個時節對於遊人的誘惑力量。作者所用「無日無之」「紛錯如織」還是概括性較強的語言,所給予讀者的是總體印象,而細緻具體的描述則在後面進行,留下審美空間。

觀感饒有新意

  「而中秋爲尤勝」,文意以「而」字形成轉折,以「尤」字造成遞進。描述經過幾次的遞進,中心便確定下來了。需要指出的是,《虎丘記》不是某一次遊覽的當時實錄,這從後文「登虎丘者六」的次數可以看出;也不是某一箇中秋日的情景記實。從時間觀念上看,顯系事後追述;從空間觀念上看,是六登虎丘的印象的綜合描述。而綜合印象中的特定意象則是虎丘中秋。這種記遊散文的時空觀念是饒有新意的。「每至是日」,就透現了這種非以某一中秋,而是概括幾個中秋特徵的審美意向。

情景墨色潤暢

  一旦進入具體的情景描述,作者就顯得墨色潤暢。筆態飛舞在虎丘山前山後,構成一幅全景俯瞰圖。從「傾城闔戶,連臂而至」開始,拉開了這幅全景圖的描述畫面。「衣冠士女,下迨踚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這裏的「衣冠士女,下迨踚屋」把「傾城闔戶」具體化了,作者特別點出「踚屋」,把下層市民也包括進去。在盛大的郊遊行列中已有廣大的市民參加,這反映了明代的特點,張岱的《西湖七月半》就有類似的情景描繪。和古典的山水遊記不同,和以單純的自然景物描寫不同,這裏更多地表現了市民階層的郊遊生活,或者說,作者是把「衣冠士女」和「踚屋」的市井細民作爲同一的對象來描述。作者不是從自然山水本身獲取詩情(他明確地認爲「其山無高巖邃壑」),而是在「踚屋」市民參加的遊覽熱潮中覓得了新鮮的審美感受。這種審美感受反映了明代審美理想和意緒的特徵。「莫不靚妝麗服」的打扮裝飾,「重茵累席」的席地而坐,「置酒交衢間」的旅遊方式,都有濃重的世俗情味,較少古典色彩。

文勢氣沛暢達

  作者在縱意描述之後,猛然拉成一個大鏡頭:「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作者以遠眺作爲審美視點,在縱橫交織的鋪衍勾劃中輔之以誇張,間之以比附,形成一氣如注的滔滔文勢。「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是空間範圍的概括,形成畫面的橫向開闊感,吻合着遠望的審美視覺特徵。「從……至……」的提頓,一連出現「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雲瀉」三句比喻中兼具誇飾的描繪。像梳齒一樣靠攏的遊人,是對其密度的形容。「檀板」暗勾下文「嘔者百千」;「樽」隱聯上文「置酒交衢」,內脈密合。如丘積、如雲瀉的比喻誇張,既是繪其郊遊的特定情景,更是形容遊客如雲的盛況,服務於本段的審美重心,連用四個四字結構句,其目的是在蟬聯而下的文句中形成文勢的氣沛暢達。

比喻虛實相間

  行文至此,於「遠而望之」四字,回攏到主體的視點上來,文氣稍有提頓,遂發爲奇穎的比喻句「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雁」句言其盛,「霞」句言其色,「雷」句言其聲,聲色交錯,染色於畫卷,傾聲於畫外,連珠式的四字結構句型,同樣有文勢的波盪,有主體讚美之意的浮動。比喻句的聯綴,既形成氣勢的噴注,又使描述對象的瑰麗色彩及其喧闐聲勢具體化了。比喻是求取形象的確定內涵,而旋即跳成「無得而狀」作爲本段的收煞,意緒得以翻變,是從比喻的具體到抽象的概括,旨在說明這一切情景都是無法用比喻而得其盛狀的。惟其用「無得而狀」的模糊語,才更顯示這幅雲蒸霞蔚般的郊遊圖的美不勝收。

描繪具體細緻

  在全景圖的空闊而舒捲的縱意渲染和鳥瞰拍攝之後,作者進入具體細緻的藝術描繪。而這一藝術描繪在審美選擇上的別開生面是扣住一個「唱(嘔)」字,筆墨由疏放趨向深細。「唱」的聽覺形象最能顯示有市民層參加的虎丘中秋郊遊的特徵,也最能體現作者的審美趣味。因而,本文審美重心的確定導源於主體的審美欣賞意識的定向功能,使中秋時節的虎丘情景描述在審美選擇上顯得別具一格,另奏風調。而這一大段描述又獨特地藉助於「布席之初」到「未幾」「已而」「比至」的表示時間觀念的詞語的微變,帶動出意象的輕轉,使一幅幅情狀圖畫冉冉撲來。而這一切,以「露」的筆墨出之,牽引了「藏」着的主體審美趣味的變化,其用筆如此,堪稱精妙。中郎描述的這一聲態情景是流動、變化的,即由繁鬧到幽靜。「聲若聚蚊,不可辨識」,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嘈雜的聲浪,莫之能辨,是中秋虎丘熱烈情景的生動、具體的寫照,但不是作者審美的最終目標,他所欣賞的是「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是「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可見,作者審美上所追求的是清幽而又明亮的聲態。而這一聲態又是產生於「明月浮空,石光如練」「月影橫斜,荇藻凌亂」的幽靜而又雅麗的環境之中。聲、色、境以明麗的格調和交融的整一形式出現,纔是作者審美意趣的真正寄託者。他從這裏獲得了審美感受,確定了他獨特的審美個性,他爲之神馳和擊節的不是鐘鼓齊鳴的交響樂,而是輕悠亮徹的小夜曲。藝術作爲主體對於客體的審美觀照,作者的審美趣味在選擇過程中顯示出獨特的主導作用,由此又產生出作者獨特的審美評價:「聽者魂銷」,「飛鳥爲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這一大段作爲全文描述重心,不是在橫長的空間感上取勝,而是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上使意境導向深入,並以鮮明的層次加以顯示。值得細加玩索的是,這一大段聲態描述的時間、人數、主體審美趣味是密切融合而又同步推進的。布席之初──唱者千百,未幾──數十人,已而──三四輩,比至──一夫。從不可辨識至音若細發,卻響徹雲際,境界每一移位,則主體審美情思便深入一層,如螺絲鑽木,又如開溝掘井,直至審美的核心地帶,發露最主要的審美情趣爲止,即「飛鳥爲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這裏時域的按步換形,帶來審美趣味的登堂入室。聲態描述至此已是情盡意滿,作者才突然抽出筆來,寫到虎丘的自然山水景象,「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這一飛來之筆似與上文意脈不相關涉,大有突兀而起之勢。而這一點恰恰體現了袁氏「公安派」的審美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袁宏道《敘小修詩》),「信口而出,信口而談」(袁宏道《與張幼於》),興之所至,不拘成法,顯得灑脫自如,擒縱自便。到這一段,全文才寫到遊虎丘的主體「我」,這和傳統的山水遊記筆法大相徑庭。而主體登臨時的特點又不是徑宣紙面,而是隱藏在直接形象之中,引導人們去體味間接形象的存在。

語言質直潔爽

  「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天池山簡直像是千頃雲山的幾桌一樣,這是在形象與形象間的對比中加以突出,反襯出千頃雲的高,也顯示出主體審美視點的高。「面北爲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這又顯示出主體的視線之遠。這一段直接描述虎丘劍泉一帶的自然景象的文字,作者彷彿隨意拈出,稍加輕塗,沒有腴言蕪詞,一切顯得質直潔爽,而一切又無不蘊含着主體的審美感受,成爲袁宏道審美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情與景會,頃刻千言」(《敘小修詩》)的實踐。例如,見千頃雲之峻高,巒壑競秀,生髮出的「最可觴」的情趣;「過午則日光射人」所產生的是「不堪久坐」的感受;至於欲祠韋蘇州、白樂天,卻因事過境遷而未成,最終還是「興闌」所致。主體的審美感受在所有物象的描述中成爲歸結點,這正體現了袁宏道山水遊記的基本特色。最後一段,就更具有感受性了。「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至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任吳縣縣令達兩年時間,登臨虎丘有六次之多。可見,他對虎丘山水的留連的感受之深,由此也透露了他寫《虎丘記》是綜合概括再加審美選擇的構思特色。最後一次是「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這一次所見月是怎樣的嬌妍,因與主體感受的關係不大,就略而不寫。

鄙薄官場生活

  作者從「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的情景中,感喟系之,「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顯露了對官祿的鄙夷,這一點,跟他《與丘長孺書》所表達的對苟且蠅營的官場生活的鄙薄之情,同歸一源。對官場生涯的目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的隔膜,深化着袁宏道的內心苦悶。這種隔膜使得他無法領略「聽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這是袁宏道審美個性和所處地位產生出來的尖銳矛盾,這一矛盾在當時的特定內涵體現爲感性和理性的衝突。而這一矛盾所引起的內心刺激,生髮出解決矛盾的根本辦法是「去官」,正因爲如此,他纔有「他日」「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的決絕誓詞,纔有「解官,稱吳客」的慶幸,纔有「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的對月發問。六登虎丘,最後一次的刺激成爲袁宏道呈請解官的重要契機。明乎此,我們纔會明瞭這位以發抒主體感受爲特徵的「性靈說」的倡導者的審美個性的執著,也纔會明瞭他辭官後審美個性得到無所拘制的發展寫下《晚遊六橋待月記》的原因所在了。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在於記述虎丘勝景,重點記八月半中秋之夜虎丘的清唱競賽場景,表達他無官—身輕的閒適心情。

結語

  總之,《虎丘記》以作者的感受作爲內脈,這裏有審美感受和環境的審美場的矛盾,這種矛盾本身就具有感受性質。通篇寫山水少,寫遊況多,均發軔於作者的審美感受;文勢時有騰挪,意象或作變化,一路寫來,均有作者感受的隱隱跳躍。感受深者,則用墨如注;感受淺者,則微微點染,不受自然山水散文通常受客體對象規範的傳統筆法,顯示出審美感受作爲觀照萬物的「性靈」特徵。作者對世俗情趣的郊遊濃墨潑灑,主體感受的往返流轉,筆觸章法的任情而爲,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審美傳達這三者都帶有明代山水遊記文典型的時代審美特徵。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漢族,荊州公安(今屬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合稱「公安三袁」。 ...

袁宏道朗讀
()

猜你喜歡

近來詩句無人道,猶得章泉與慄齋。寂寂南豅霜雪裏,一枝梅蕊又能佳。

()

捏不成團撥不開,何須南嶽又天臺。

六根門首無人用,惹得胡僧特地來。

()

墮甑功名久任緣,形骸老醜孰蚩妍。了知白髮關吾事,敢學烏髭趁少年。

人謂黃金容可作,君藏鴻寶乃能鉛。一皤正博妻孥笑,許惠良方試與傳。

()

人靜黃昏後,扁舟泊石牛。亂蟲喧入夜,孤月自明秋。

酒送鄉心遠,詩分客路憂。姮娥流素影,伴我住灘頭。

()

梅莟蒼香邊蹈雪來,杏花雨裏帶春回。

明朝解纜還千裏,今日看花更一杯。

()

嵐裏人家滿,遠棲人外閒。

與君坐芳草,隨意望南山。

花氣微風際,魚苗新水間。

蒼苔見虎跡,未及夕陽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