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逢

孫奇逢(1584—1675年)明末清初理學大家。字啓泰,號鍾元,晚年講學於輝縣夏峯村20餘年,從者甚衆,世稱夏峯先生。順治元年(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廷屢召不仕,人稱孫徵君。與李顒、黃宗羲齊名,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孫奇逢一生著述頗豐,他的學術著作主要有:《理學宗傳》、《聖學錄》、《北學編》、《洛學編》、《四書近指》、《讀易大旨》五卷、《書經近指》。

()

主要成就

  學術成就

  他在明史研究中,著有《取節錄》、《乙丙記事》、《甲申大難錄》等,詳記明清之際反對閹黨、農民起義和抗清鬥爭等重大歷史事件。他在地方史志的研究中,著有《中州人物考》、《畿輔人物考》二書等。後人編有《夏峯集》、《孫夏峯先生全集》等。錢鍾書《談藝錄》認爲,「方苞寫孫奇逢傳,人家看了不滿意,認爲孫奇逢的爲人,有三個特點:一是他的講學宗旨比較突出,主張身體力行;二是他的義俠之跡,在明末亂世,他能夠率領幾百家據守險要,保全鄉裏;三是他的門牆廣大,教育了很多人才。」

  孫奇逢的學術,本來以陸象山、王陽明爲根本,以慎獨爲宗旨,以體察認識天理爲要務,以日常所用倫常爲實際。他修身苛刻嚴厲。人不論賢愚,如果問學,必定用與他性格相近的道理開導他,使他能夠自力於平時行動。對人不作態,即使是武夫悍卒,必定以誠意相待他。因此,名在天下而沒有人嫉妒。著有《易大旨》五卷。他學《易》於雄縣李崶,年老以後,挑揀要旨以示與門人。闡發解釋道理,切近人事。以《象》、《傳》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義。他生平學問,以實用爲主。因此所說的都有關法戒。又著作《理學傳心纂要》八卷,記錄了周子(即周敦頤)、二程子、張子、邵子(即邵雍)、朱子、陸九淵、薛瑄、王守仁、羅洪先、顧憲成,作爲直接道統的傳人。

  哲學思想

  孫奇逢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爲一下幾個方面:首先,孫奇逢將朱熹的「格物致知」與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爲一。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窮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這是殊途同歸,並無矛盾之處,不應將二者對立起來。其次,提出了「頓從漸來」的頓漸合一說。再次,將「道問學」與「尊德性 」 合二爲一。最後,他提出了「躬行實踐」、「經世載物」的思想,在知行關係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認爲做學問的,不應是空談家,應注重實踐,重視經世致用。

人物生平

  在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的筆下,孫奇逢與李顒、黃宗羲並稱「清初三大儒」;在當代學者的著述中,以孫奇逢的「北學」與黃宗羲的「南學」相提,也屢見不鮮。傳統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爲「三不朽」,而歷檢孫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亦足以當此「三不朽」。

  容城屬直隸保定府,孫奇逢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父親爲官清正,爲鄉人所稱。孫奇逢在少年時就志向非凡,十四歲入邑庠,謁楊尚寶,被問道「設在圍城中,內無糧芻,外無救援,當如之何?」孫奇逢朗聲答道「效死勿去」,楊尚寶料定此子日後必有大成。十七歲登萬曆庚子年京兆榜,與定興鹿善繼相識,一見如故。論學之餘,彼此「以聖賢相期勉」。

  二十二歲,孫奇逢赴京應試,途中聞父親過世,隨即棄考歸鄉。一準古制,服喪服,築室墓旁,爲父親守喪三年。偏偏禍不單行,三年期過又遭母喪,孫奇逢心傷之餘,一仍父禮,爲母親服喪三年。孫奇逢的「倚廬六載」,鄉裏提及,每每稱頌不已。

  明朝天啓年間,魏忠賢把持朝政。天啓四年(1624年),楊漣、左光鬥、魏大中、周順昌、黃尊素等人先後下獄。孫奇逢與鹿正(鹿善繼父)、張果中等人倡義醵金營救,安頓諸人子弟,並函請督師山海關的薊遼總督孫承宗「以軍事疏請入見」,對魏忠賢施以威懾。一時義聲震動儒林,譽爲「范陽三烈士」。那時,鹿善繼以主事身份輔助大學士孫承宗軍事。奇逢就給孫承宗上書,以大義相責問,請求孫承宗緊急上疏搭救。孫承宗,準備借入朝覲見皇帝當面陳說求情,計謀未成而光鬥等已經死於東廠監獄中。魏忠賢誣陷光鬥等貪污巨大,嚴格追查他們的家屬。奇逢與善繼之父鹿正、新城張果中籌集士民捐助代爲上繳。光鬥等最終因此被歸還骸骨,世人稱道他們的行爲,讚譽他們爲范陽三烈士。臺垣及巡撫交替上奏章推舉他,推辭不起就職。孫承宗準備上疏請奇逢以職方來輔助軍事,後來尚書范景文想聘爲輔助籌畫,都推辭不去。當時,京城附近盜賊橫行,奇逢率領家人到易州的五峯山,他的門生親友跟從相互保護的有數百家。奇逢部署防守抵禦,此時教書育人也未曾停息。順治二年,祭酒薛所蘊以奇逢學問品行可以相比元代的許衡、吳澄,推薦他執掌國子監,奇逢以有病推辭。七年,向南遷徙到河南輝縣蘇門,九年,工部郎馬光裕以夏峯田廬相奉送,於是率領子弟躬耕於此,四方來學習的人,也給其授於田地來耕種,他們居住的地方形成村落。居住在夏峯二十五年,屢屢徵召都不起來應召。

  順治元年(1644年)明亡後,由於故園被清軍圈佔,孫奇逢舉家南遷至河南輝縣。夏峯村位於輝縣蘇門山下,緊靠名泉百泉,山清水秀,地僻清幽。工部侍郎馬光裕贈以田廬,孫奇逢從此隱居夏峯。此間清廷多次徵詔,甚至以國子監祭酒之職相聘,均遭拒絕,時人尊稱其爲「徵君」。

  孫奇逢的著述多成於晚年隱居蘇門期間,講學之餘,兼及著述。親自定稿的著作有《理學宗傳》、《四書近指》、《晚年批定四書近指》、《中州人物考》、《畿輔人物考》都是他居夏峯時所作。《理學宗傳》是孫奇逢的傾力之作,是先於黃宗羲《明儒學案》的一部學術史著。全書二十六卷,三易其稿,幾乎傾注了畢生心血。該書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理學觀點,特別是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所持的態度。

  康熙十四年,去世,年九十二。河南河北學者在百泉書院祭祀他。道光八年,從祀文廟。奇逢弟子甚多,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陽耿極等跟從遊歷最早。到家門問答,一鼇爲最多。睢州湯斌、登封耿介都是做官到監司後去接受教育的,湯斌自己有傳記。

孫奇逢的詩文

臺敞元無暑,翛然萬慮捐。月沾衣帶冷,花促酒杯乾。

意氣悲歌裏,風雲指顧前。夜深迷去徑,獨爲主人賢。

()

驚看鴻雁北,歸帶白門秋。戀弟耽孤託,思親畏遠遊。

裝輕惜道路,老至愛朋儔。來歲黃花發,東籬一徑留。

()

日臨長至雪霜深,倚榻圍爐酒自斟。一代是非誰共語,百年感慨入孤吟。

閒從竹石同幽夢,靜向琴書寄遠心。此際陽生人不覺,貞元消息好相尋。

()

高風當日幾相尋,並見攀條贈友吟。方恨偷兒疑鬼物,寧知天籟寄人心。

世殊不異山陽笛,志在依然流水琴。聞道奚囊投烈焰,記來隻字抵千金。

()

老至躬耕衛水涯,纆桑君復惜年華。山川獨放達官舫,雞黍重尋野客家。

竹隱銼簾閒鳥雀,塵飛談笑帶煙霞。窮廬近識身多累,得借桐陰晚種瓜。

()

我讀公遺書,知公心最苦。乾坤值元運,民彝已無主。

公等二三輩,得君爲之輔。倫理未全絕,此功非小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