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寄王卿

登樓寄王卿朗讀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譯文:登上樓閣觀景,攀上叢林覽勝,只恨當年和我一起攜手登樓,相約上山的王卿已經遠去多時,景同而人已無。

注釋:樓:指滁州北樓。王卿:詩人的朋友。卿:是對人的尊稱或朋友間的親切稱呼。閣:險峻處架木通行的小路。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閣。楚雲滄海:指詩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濱。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譯文:面對着蒼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無限情思。秋風吹拂的山下,傳來斷斷續續的砧杵聲。極目遠眺,荊榛樹叢莽莽一片,一望無際,幾乎塞滿了全郡的每一處。

注釋:數家:極言人煙寥落。砧杵:搗衣所用的工具。這裏是砧杵聲,指代秋聲。

登樓寄王卿注音

ㄊㄚˋ ㄍㄜˊ ㄆㄢ ㄌㄧㄣˊ ㄏㄣˋ ㄅㄨˋ ㄊㄨㄥˊ , ㄔㄨˇ ㄩㄣˊ ㄘㄤ ㄏㄞˇ ㄙ ㄨˊ ㄑㄩㄥˊ 。

ㄕㄨˋ ㄐㄧㄚ ㄓㄣ ㄔㄨˇ ㄑㄧㄡ ㄕㄢ ㄒㄧㄚˋ , ㄧ ㄐㄩㄣˋ ㄐㄧㄥ ㄓㄣ ㄏㄢˊ ㄩˇ ㄓㄨㄥ 。

登樓寄王卿釋義

譯文

登上樓閣觀景,攀上叢林覽勝,只恨當年和我一起攜手登樓,相約上山的王卿已經遠去多時,景同而人已無。

面對着蒼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無限情思。秋風吹拂的山下,傳來斷斷續續的砧杵聲。極目遠眺,荊榛樹叢莽莽一片,一望無際,幾乎塞滿了全郡的每一處。

註釋

樓:指滁州北樓。

王卿:詩人的朋友。卿:是對人的尊稱或朋友間的親切稱呼。

閣:險峻處架木通行的小路。

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閣。

楚雲滄海:指詩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濱。

數家:極言人煙寥落。

砧(zhēn)杵(chǔ):搗衣所用的工具。這裏是砧杵聲,指代秋聲。

參考資料:

1、姬沈育選注 .大唐詩作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07 :第174頁

登樓寄王卿創作背景

  詩人與王卿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賦詩抒懷,後來南北一方,詩人對他非常掛念。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詩人獨自攀山登樓,目睹四野一片荒涼景象,感慨萬千,不由想起以往與王卿一同登高望遠的情景,於是下了這首七絕。

參考資料:

1、林力 肖劍主編.唐詩鑑賞大典 (上、中、下冊) :長徵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第870-871頁

登樓寄王卿賞析

  開頭兩句開門見山,將離愁別恨和盤託出,而在用筆上,卻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兩句採用的都是節奏比較和緩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在這裏,意義單位與音韻單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個字,一波而三折,節奏上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顯然有緩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對,也使這兩句的節奏變得徐緩。「踏閣」與「攀林」,「楚雲」與「滄海」,分別在句中形成自對。朗讀或默誦時,在對偶成分之間自然要有略長的停頓,使整個七字句進一步顯得從容不迫。所以,儘管詩人的感情是強烈的,而在表現上卻又不是一瀉無餘的,它流蕩在舒徐的節律之中,給讀者以離恨綿綿、愁思茫茫的感覺。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來,是「恨不同」與「思無窮」的形象的展示。在前兩句中,詩人用充滿感情的聲音歌唱;到這後兩句,寫法頓變,用似乎冷漠的筆調隨意點染了一幅煙雨茫茫的圖畫。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費解;細細想來,又覺得惟有這釋寫,才靜隋真景切、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登樓懷友這一主題。

  第三句秋風裏傳來「數家」零零落落的砧杵聲,表現了五代南唐李煜《搗練子》「斷續寒砧斷續風」的意境。「秋山下」,點明節令並交代「數家砧杵」的地點。「秋山」的景色也是蕭索的。全句主要寫聽覺,同時也是詩人見到的頗爲冷清的秋景的一角。最後一句着重寫極目遠望所見的景象。用「一郡」形容「荊榛」,幾乎塞滿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給「一郡荊榛」平添了一道雨絲織成的垂簾,使整個畫面越發顯得迷離恍惚。這一句主要訴諸視覺,而在畫外還同時響着不斷滴落的雨聲。

  三、四兩句寫景,字字不離詩人的所見所聞,正好切合詩題中的「登樓」。然而,詩人又不只是在單純地寫景。砧杵聲在詩詞中往往是和離情連在一起的,正是這種淒涼的聲音震動了他的心絃,激起了他難耐的孤寂之感與對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風秋雨愁煞人,詩人又彷彿從迷迷瀠漾的雨中荊榛的畫面上,看到了自己離恨別緒引起的無邊的惆悵迷惘的具體形象。因而。進入詩中的「砧杵」「荊榛」「寒雨」,是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別傷離之情開鑿出來的藝術境界。所以,三、四句雖然字字作景語,實際上卻又字字是情語;字字不離眼前的實景,而又字字緊扣住詩人的心境。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採用虛實相生的寫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虛筆;三、四句寫景,用的是實筆。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虛筆概括了對友人的無窮思念.爲全詩定下了抒寫離情的調子。在這兩句的映照下,後面以景寓情的句子纔不致被誤認爲單純的寫景。景中之情雖然含蓄,卻並不隱晦。實筆具體寫出對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尋味,又使前兩句泛寫的感情得以落實並得到加強。虛實並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動。

韋應物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

韋應物朗讀
()

猜你喜歡

澤國霜遲木未疏,秋來更覺愛吾廬。

芭蕉綠潤偏宜墨,戲就明窗學草書。

()

燕家小妓石榴裙,笑酌雚把似君。

玉面未從花裏出,瑤箏先向月中聞。

()

全似丹青搵染成。更將何物鬥輕盈。雪因舞態羞頻下,雲爲歌聲不忍行。

螺髻小,鳳鞋輕。天邊鬥柄又斜橫。水晶庭柱琉璃帳,客去同誰看月明。

()

儂似浮萍漂泊裏。不道留儂,到便儂留住。柳絮隨風花落處。

爲儂又惹閒情緒。

紅淚拋殘無一語。滾滾難描,最是傷春句。試問荼蘼開似許。

如何春又將歸去。

()

城市方炎熱,村墟乃爾涼。

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

獨鶴警秋露,雙螢明屋樑。

臥聞機婦織,感嘆夜初長。

()

腰石碓坊舂,不識一丁字。無樹亦無臺,猶傳鉢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