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記

百丈山記朗讀

  登百丈山三裏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爲磴,十餘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

譯文:  登上百丈山三裏來路,向右邊俯視,是又深又險的山溝,路的左邊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壘起來的石磴,上了十幾個臺階纔過去了這段險區。百丈山的勝景,從此開始了。

注釋:  許:表示約數。絕壑:又深又險的山溝。控:臨。垂崖:陡峭的山崖。度:渡過,過去。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樑跨於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爲石樑。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爲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爲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爲可玩。乃壁其後,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蓆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爲可愛耳。

譯文:  順着石磴往東走,遇到一條小澗。一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兩旁都是蒼青色的藤條和古老的樹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沒有一點熱氣。澗水全是清澈見底,從高處流下來,發出「濺濺」的聲響。走過石橋,沿着兩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門。有三間小房子,連十來個人也容納不下來,但是前面可以俯視澗水。大門的後面臨着石池,風從兩旁的山峽間吹來,整天不斷。大門裏邊,又有一座石橋橫跨在石池上。過了石橋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幾級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僅有幾間舊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沒有什麼值得觀看的地方。只有西閣美好。溪水從西面山谷中順着裂縫從西閣下面象箭射一般飛奔流出,向南與東面山谷中的水一塊注入石池中。水從石池中再流出來,就形成了前面所說的那條小澗。西閣座落在它的上遊,在激流和峻石相搏擊的地方,最值得欣賞。後面是一座石壁,沒有什麼可看的。一個人晚上躺在西閣裏面,枕頭和臥席下面整夜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越聽得時間長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注釋:  循:順。得:遇見。梁:橋。亭午:正午。淙:流注,灌注。濺濺:水流聲。山門:佛教寺院的大門。瞰:俯視。躡:踏,踩。庵:尼姑的寺廟。才:僅僅。卑庳:低矮。迫隘:狹窄。勝:美好。罅:裂縫。據:通「倨」,踞坐,蹲坐,這裏作「座落」解。水石峻激:爲合敘句,拆分開來爲「水激,石峻」。玩:欣賞,品味。潺潺:象聲詞,溪水流動的聲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峯獨秀出,而數百裏間峯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或湧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譯文:  從寺院的大門出來往東走十來步,遇到一座石臺。石臺下臨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極其險峻。從草木叢生的地方向東南望去,見一瀑布從前面的巖穴中噴湧而出,又從幾十尺的高空中投下來。濺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噴射的霧氣,被陽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臺在山西南的缺口處,它的前面對着蘆山,有一座特別秀麗的山峯出現在眼前,而遠近幾百裏高低不同的峯巒也都一個個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太陽迫近西山了,餘光橫射過來,紫色和翠綠色重重疊疊,數也數不完。早晨起來往山下望去,白雲鋪滿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濤一樣。而遠遠近近從雲中露出來的山峯,都象來來往往飄飛浮動一樣,有的湧出,有的沉沒,轉眼之間千變萬化。石臺往東的小路斷絕了,當地的人鑿出些僅能容下腳的石磴來通過,並在東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澇或旱災就到那裏去祈禱。害怕危險的人有的就不敢過去。而山上可觀賞的景緻,到這裏也就沒有了。

注釋:  昧:昏暗。瀵湧:噴湧。燭:照。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奪目:光彩耀眼。揖:如人作揖,這裏是「對」的意思。歷歷:一個個清清楚楚的。薄:迫近。殫:盡。川:平野,平地。飛浮:飄飛浮動。徑:小路。禱:祈禱。窮:盡。

  餘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既皆賦詩以紀其勝,餘又敘次其詳如此。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爲小詩以識其處,呈同遊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譯文:  我同劉充父、劉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到這裏來遊覽。已經把山上的勝景都寫詩記述過了,我又按照次序這樣詳細記述下來。山上最值得觀賞的地方是石磴、小澗、寺院大門、石臺、西閣和瀑布。因此分別作了短詩來描述這些地方,並呈送給了一同來遊覽的人。現在又寫了這篇遊記,用它來告訴那些想去遊覽而未能去的人。

注釋:  紀:通「記」。敘次:按照次序記敘。各別爲小詩:各個另外作了幾首短詩。按:所作小詩是六首五絕,見《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臺詠》。夫:遠指代詞,那些。

百丈山記注音

   ㄉㄥ ㄅㄞˇ ㄓㄤˋ ㄕㄢ ㄙㄢ ㄌㄧˇ ㄒㄩˇ , ㄧㄡˋ ㄈㄨˇ ㄐㄩㄝˊ ㄏㄨㄛˋ , ㄗㄨㄛˇ ㄎㄨㄥˋ ㄔㄨㄟˊ ㄧㄞˊ , ㄌㄟˇ ㄕˊ 爲 ㄉㄥˋ , ㄕˊ ㄩˊ ㄐㄧˊ ㄋㄞˇ ㄉㄜˊ ㄉㄨˋ 。 ㄕㄢ ㄓ ㄕㄥˋ , ㄍㄞˋ ㄗˋ ㄘˇ ㄕˇ 。

   ㄒㄩㄣˊ ㄉㄥˋ ㄦˊ ㄉㄨㄥ , ㄐㄧˊ ㄉㄜˊ ㄒㄧㄠˇ ㄐㄧㄢˋ 。 ㄕˊ ㄌㄧㄤˊ ㄎㄨㄚˋ ㄩˊ ㄑㄧˊ ㄕㄤˋ 。 ㄐㄧㄝ ㄘㄤ ㄊㄥˊ ㄍㄨˇ ㄇㄨˋ , ㄙㄨㄟ ㄕㄥˋ ㄒㄧㄚˋ ㄊㄧㄥˊ ㄨˇ ㄨˊ ㄕㄨˇ ㄑㄧˋ 。 ㄕㄨㄟˇ ㄐㄧㄝ ㄑㄧㄥ ㄔㄜˋ , ㄗˋ ㄍㄠ ㄘㄨㄥˊ ㄒㄧㄚˋ , ㄑㄧˊ ㄕㄥ ㄐㄧㄢˋ ㄐㄧㄢˋ ㄖㄢˊ 。 ㄉㄨˋ ㄕˊ ㄌㄧㄤˊ , ㄒㄩㄣˊ ㄌㄧㄤˇ ㄧㄞˊ ㄑㄩ ㄓㄜˊ ㄦˊ ㄕㄤˋ , ㄉㄜˊ ㄕㄢ ㄇㄣˊ 。 ㄒㄧㄠˇ ㄨ ㄙㄢ ㄐㄧㄢ , ㄅㄨˋ ㄋㄥˊ ㄖㄨㄥˊ ㄕˊ ㄒㄩˇ ㄖㄣˊ , ㄖㄢˊ ㄑㄧㄢˊ ㄎㄢˋ ㄐㄧㄢˋ ㄕㄨㄟˇ , ㄏㄡˋ ㄌㄧㄣˊ ㄕˊ ㄔˊ , ㄈㄥ ㄌㄞˊ ㄌㄧㄤˇ ㄒㄧㄚˊ ㄐㄧㄢ , ㄓㄨㄥ ㄖˋ ㄅㄨˋ ㄐㄩㄝˊ 。 ㄇㄣˊ ㄋㄟˋ ㄎㄨㄚˋ ㄔˊ ㄧㄡˋ 爲 ㄕˊ ㄌㄧㄤˊ 。 ㄉㄨˋ ㄦˊ ㄅㄟˇ , ㄋㄧㄝˋ ㄕˊ ㄊㄧ , ㄕㄨˋ ㄐㄧˊ ㄖㄨˋ ㄢ 。 ㄢ ㄘㄞˊ ㄌㄠˇ ㄨ ㄕㄨˋ ㄐㄧㄢ , ㄅㄟ ㄅㄧˋ ㄆㄛˋ ㄞˋ , ㄨˊ ㄗㄨˊ ㄍㄨㄢ 。 ㄉㄨˊ ㄑㄧˊ ㄒㄧ˙ ㄍㄜˊ 爲 ㄕㄥˋ 。 ㄕㄨㄟˇ ㄗˋ ㄒㄧ˙ ㄍㄨˇ ㄓㄨㄥ ㄒㄩㄣˊ ㄕˊ ㄒㄧㄚˋ ㄅㄣ ㄕㄜˋ ㄔㄨ ㄍㄜˊ ㄒㄧㄚˋ , ㄋㄢˊ ㄩˇ ㄉㄨㄥ ㄍㄨˇ ㄕㄨㄟˇ ㄅㄧㄥˋ ㄓㄨˋ ㄔˊ ㄓㄨㄥ 。 ㄗˋ ㄔˊ ㄦˊ ㄔㄨ , ㄋㄞˇ 爲 ㄑㄧㄢˊ ㄙㄨㄛˇ ㄨㄟˋ ㄒㄧㄠˇ ㄐㄧㄢˋ ㄓㄜˇ 。 ㄍㄜˊ ㄐㄩˋ ㄑㄧˊ ㄕㄤˋ ㄌㄧㄡˊ , ㄉㄤ ㄕㄨㄟˇ ㄕˊ ㄐㄩㄣˋ ㄐㄧ ㄒㄧㄤˋ ㄅㄛˊ ㄔㄨˋ , ㄗㄨㄟˋ 爲 ㄎㄜˇ ㄨㄢˊ 。 ㄋㄞˇ ㄅㄧˋ ㄑㄧˊ ㄏㄡˋ , ㄨˊ ㄙㄨㄛˇ ㄉㄨˇ 。 ㄉㄨˊ ㄧㄝˋ ㄨㄛˋ ㄑㄧˊ ㄕㄤˋ , ㄗㄜˊ ㄓㄣˇ ㄒㄧˊ ㄓ ㄒㄧㄚˋ , ㄓㄨㄥ ㄒㄧˋ ㄔㄢˊ ㄔㄢˊ 。 ㄐㄧㄡˇ ㄦˊ ㄧˋ ㄅㄟ ,爲 ㄎㄜˇ ㄞˋ ㄦˇ 。

   ㄔㄨ ㄕㄢ ㄇㄣˊ ㄦˊ ㄉㄨㄥ ㄕˊ ㄒㄩˇ ㄅㄨˋ , ㄉㄜˊ ㄕˊ ㄊㄞˊ 。 ㄒㄧㄚˋ ㄌㄧㄣˊ ㄑㄧㄠˋ ㄢˋ , ㄕㄣ ㄇㄟˋ ㄒㄧㄢˇ ㄐㄩㄝˊ 。 ㄩˊ ㄌㄧㄣˊ ㄅㄛˊ ㄐㄧㄢ ㄉㄨㄥ ㄋㄢˊ ㄨㄤˋ , ㄐㄧㄢˋ ㄆㄨˋ ㄅㄨˋ ㄗˋ ㄑㄧㄢˊ ㄧㄢˊ ㄒㄩㄝˋ ㄈㄣˋ ㄩㄥˇ ㄦˊ ㄔㄨ , ㄊㄡˊ ㄎㄨㄥˋ ㄒㄧㄚˋ ㄕㄨˋ ㄕˊ ㄔˇ 。 ㄑㄧˊ ㄇㄛˋ ㄋㄞˇ ㄖㄨˊ ㄙㄢˋ ㄓㄨ ㄆㄣ ㄨˋ , ㄇㄨˋ ㄍㄨㄤ ㄓㄨˊ ㄓ , ㄘㄨㄟˇ ㄘㄢˋ ㄉㄨㄛˊ ㄇㄨˋ , ㄅㄨˋ ㄎㄜˇ ㄓㄥˋ ㄕˋ 。 ㄊㄞˊ ㄉㄤ ㄕㄢ ㄒㄧ ㄋㄢˊ ㄑㄩㄝ , ㄑㄧㄢˊ ㄧ ㄌㄨˊ ㄕㄢ , ㄧ 峯 ㄉㄨˊ ㄒㄧㄡˋ ㄔㄨ , ㄦˊ ㄕㄨˋ ㄅㄞˇ ㄌㄧˇ ㄐㄧㄢ 峯 ㄌㄨㄢˊ ㄍㄠ ㄒㄧㄚˋ ㄧˋ ㄐㄧㄝ ㄌㄧˋ ㄌㄧˋ ㄗㄞˋ ㄧㄢˇ 。 ㄖˋ ㄅㄛˊ ㄒㄧ ㄕㄢ , ㄩˊ ㄍㄨㄤ ㄏㄥˊ ㄓㄠˋ , ㄗˇ ㄘㄨㄟˋ ㄔㄨㄥˊ ㄉㄧㄝˊ , ㄅㄨˋ ㄎㄜˇ ㄉㄢˋ ㄕㄨˋ 。 ㄉㄢˋ ㄑㄧˇ ㄒㄧㄚˋ ㄕˋ , ㄅㄞˊ ㄩㄣˊ ㄇㄢˇ ㄔㄨㄢ , ㄖㄨˊ ㄏㄞˇ ㄆㄛ ㄑㄧˇ ㄈㄨˊ 。 ㄦˊ ㄩㄢˇ ㄐㄧㄣˋ ㄓㄨ ㄕㄢ ㄔㄨ ㄑㄧˊ ㄓㄨㄥ ㄓㄜˇ , ㄐㄧㄝ ㄖㄨㄛˋ ㄈㄟ ㄈㄨˊ ㄌㄞˊ ㄨㄤˇ 。 ㄏㄨㄛˋ ㄩㄥˇ ㄏㄨㄛˋ ㄇㄟˊ , ㄑㄧㄥˇ ㄎㄜˋ ㄨㄢˋ ㄅㄧㄢˋ 。 ㄊㄞˊ ㄉㄨㄥ ㄐㄧㄥˋ ㄉㄨㄢˋ , ㄒㄧㄤ ㄖㄣˊ ㄗㄠˊ ㄕˊ ㄖㄨㄥˊ ㄉㄥˋ ㄧˇ ㄉㄨˋ , ㄦˊ ㄗㄨㄛˋ ㄕㄣˊ ㄘˊ ㄩˊ ㄑㄧˊ ㄉㄨㄥ , ㄕㄨㄟˇ ㄏㄢˋ ㄉㄠˇ ㄧㄢ 。 ㄨㄟˋ ㄒㄧㄢˇ ㄓㄜˇ ㄏㄨㄛˋ ㄅㄨˋ ㄍㄢˇ ㄉㄨˋ 。 ㄖㄢˊ ㄕㄢ ㄓ ㄎㄜˇ ㄍㄨㄢ ㄓㄜˇ , ㄓˋ ㄕˋ ㄗㄜˊ ㄧˋ ㄑㄩㄥˊ ㄧˇ 。

   ㄩˊ ㄩˇ ㄌㄧㄡˊ ㄔㄨㄥ ㄈㄨˋ 、 ㄆㄧㄥˊ ㄈㄨˋ 、 ㄌㄩˇ ㄕㄨˊ ㄐㄧㄥˋ 、 ㄅㄧㄠˇ ㄉㄧˋ ㄒㄩˊ ㄓㄡ ㄅㄧㄣ ㄧㄡˊ ㄓ 。 ㄐㄧˋ ㄐㄧㄝ ㄈㄨˋ ㄕ ㄧˇ ㄐㄧˋ ㄑㄧˊ ㄕㄥˋ , ㄩˊ ㄧㄡˋ ㄒㄩˋ ㄘˋ ㄑㄧˊ ㄒㄧㄤˊ ㄖㄨˊ ㄘˇ 。 ㄦˊ ㄑㄧˊ ㄗㄨㄟˋ ㄎㄜˇ ㄍㄨㄢ ㄓㄜˇ , ㄕˊ ㄉㄥˋ 、 ㄒㄧㄠˇ ㄐㄧㄢˋ 、 ㄕㄢ ㄇㄣˊ 、 ㄕˊ ㄊㄞˊ 、 ㄒㄧ˙ ㄍㄜˊ 、 ㄆㄨˋ ㄅㄨˋ ㄧㄝˇ 。 ㄧㄣ ㄍㄜˋ ㄅㄧㄝˊ 爲 ㄒㄧㄠˇ ㄕ ㄧˇ ㄕˋ ㄑㄧˊ ㄔㄨˋ , ㄔㄥˊ ㄊㄨㄥˊ ㄧㄡˊ ㄓㄨ ㄐㄩㄣ 。 ㄧㄡˋ ㄧˇ ㄍㄠˋ ㄈㄨ ㄩˋ ㄨㄤˇ ㄦˊ ㄨㄟˋ ㄋㄥˊ ㄓㄜˇ 。

百丈山記釋義

譯文

  登上百丈山三裏來路,向右邊俯視,是又深又險的山溝,路的左邊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壘起來的石磴,上了十幾個臺階纔過去了這段險區。百丈山的勝景,從此開始了。

  順着石磴往東走,遇到一條小澗。一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兩旁都是蒼青色的藤條和古老的樹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沒有一點熱氣。澗水全是清澈見底,從高處流下來,發出「濺濺」的聲響。走過石橋,沿着兩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門。有三間小房子,連十來個人也容納不下來,但是前面可以俯視澗水。大門的後面臨着石池,風從兩旁的山峽間吹來,整天不斷。大門裏邊,又有一座石橋橫跨在石池上。過了石橋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幾級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僅有幾間舊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沒有什麼值得觀看的地方。只有西閣美好。溪水從西面山谷中順着裂縫從西閣下面象箭射一般飛奔流出,向南與東面山谷中的水一塊注入石池中。水從石池中再流出來,就形成了前面所說的那條小澗。西閣座落在它的上遊,在激流和峻石相搏擊的地方,最值得欣賞。後面是一座石壁,沒有什麼可看的。一個人晚上躺在西閣裏面,枕頭和臥席下面整夜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越聽得時間長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從寺院的大門出來往東走十來步,遇到一座石臺。石臺下臨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極其險峻。從草木叢生的地方向東南望去,見一瀑布從前面的巖穴中噴湧而出,又從幾十尺的高空中投下來。濺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噴射的霧氣,被陽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臺在山西南的缺口處,它的前面對着蘆山,有一座特別秀麗的山峯出現在眼前,而遠近幾百裏高低不同的峯巒也都一個個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太陽迫近西山了,餘光橫射過來,紫色和翠綠色重重疊疊,數也數不完。早晨起來往山下望去,白雲鋪滿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濤一樣。而遠遠近近從雲中露出來的山峯,都象來來往往飄飛浮動一樣,有的湧出,有的沉沒,轉眼之間千變萬化。石臺往東的小路斷絕了,當地的人鑿出些僅能容下腳的石磴來通過,並在東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澇或旱災就到那裏去祈禱。害怕危險的人有的就不敢過去。而山上可觀賞的景緻,到這裏也就沒有了。

  我同劉充父、劉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到這裏來遊覽。已經把山上的勝景都寫詩記述過了,我又按照次序這樣詳細記述下來。山上最值得觀賞的地方是石磴、小澗、寺院大門、石臺、西閣和瀑布。因此分別作了短詩來描述這些地方,並呈送給了一同來遊覽的人。現在又寫了這篇遊記,用它來告訴那些想去遊覽而未能去的人。

註釋

1.本文作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載於《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百丈山在建寧府建陽縣(今福建省建陽縣)東北,東與崇安、浦城二縣接界。

2.許:表示約數。

3.絕壑:又深又險的山溝。

4.控:臨。垂崖:陡峭的山崖。

5.度:渡過,過去。

6.循:順。

7.得:遇見。

8.梁:橋。

9.亭午:正午。

10.淙:流注,灌注。

11.濺濺:水流聲。

12.山門:佛教寺院的大門。

13.瞰:俯視。

14.躡:踏,踩。

15.庵:尼姑的寺廟。

16.才:僅僅。

17.卑庳:低矮。迫隘:狹窄。

18.勝:美好。

19.罅:裂縫。

20.據:通「倨」,踞坐,蹲坐,這裏作「座落」解。

21.水石峻激:爲合敘句,拆分開來爲「水激,石峻」。

22.玩:欣賞,品味。

23.潺潺:象聲詞,溪水流動的聲音。

24.昧:昏暗。

25.瀵湧:噴湧。

26.燭:照。

27.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奪目:光彩耀眼。

28.揖:如人作揖,這裏是「對」的意思。

29.歷歷:一個個清清楚楚的。

30.薄:迫近。

31.殫:盡。

32.川:平野,平地。

33.飛浮:飄飛浮動。

34.徑:小路。

35.禱:祈禱。

36.窮:盡。

37.紀:通「記」。

38.敘次:按照次序記敘。

39.各別爲小詩:各個另外作了幾首短詩。按:所作小詩是六首五絕,見《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臺詠》。

40.夫:遠指代詞,那些。

參考資料:

1、張盛如.《唐宋散文精華分卷》 :朝華出版社,1992

百丈山記創作背景

  這篇遊記作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寫的百丈山位於福建建陽東北。作者與同遊者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皆賦詩以紀其勝」,復又「敘次其詳如此」,這在末節中作了交代。詩文並作,記其遊覽之勝。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古文觀止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百丈山記賞析

  作者沒有把筆墨花在記述出遊的時間、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於描寫百丈山的優美風景。文章開門見山,文尾映照題目,從「山之勝蓋自此始」寫起,到「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結束了基本部分的內容,首尾呼應,一氣呵成,顯得十分集中、緊湊。有選擇地落筆於六處景緻,分爲兩組:第一組敘述踏石磴、過澗水、入山門而至西閣,主要描寫西閣環境的優美和夜宿聽泉的感受;第二組中由石臺引出,主要描寫瀑布、夕照與雲海,敘次分明,鋪排得當,重點突出,引人入勝。

  第一段,從「登百丈山三裏許」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經過,所見所聞,一概略而不提,筆鋒直逼描述中心:「山之勝蓋自此始」。「左俯絕壑,右控垂崖,疊石爲磴,十餘級及得度」,一「俯」一「控」,寫出地勢險要,得疊石爲臺階才能通過。作者在這裏表現了對險奇美的欣賞。

  第二段,描述循水遊覽,詳寫澗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段山門前後諸景點雖歷歷如繪,以「跨」、「度」、「上」等行爲動詞,展示過程,一筆不漏地描述了遊覽經過和諸多景象,但其詳寫重點則放在幽靜美的描繪上。作者以「澗」爲中心,貫穿着水的描寫。「蒼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聲色並茂。「盛夏亭午無暑氣」,「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點染了清幽的氛圍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開始先略提小澗,再諦聽水聲濺濺,再瞰澗水流淌,再寫「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尋了水源,再以「乃爲前所謂小澗者」,照應前文,並以「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爲可玩」,表達了作者的欣賞態度,最後歸結爲「獨夜臥其上,則枕蓆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爲可愛耳」的描述,顯露了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情調。

  第三段,先寫壯美的瀑布,後又寫了美姿美態的山峯。

  先寫瀑布。如果說第二段寫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話,那麼第三段寫瀑布則重在表現壯美。先以「下臨峭岸,深昧險絕」的險奇美作映襯,再寫出「於林薄間東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巖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凌空而瀉,氣勢非凡。「沫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壯麗異常。然後寫山峯。作者先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缺口中遙望遠山,「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然後作者又以一峯挺拔高出和羣山逶迤而去相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層次感豐富的圖畫。「一峯獨秀出,而數百裏間,峯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點,用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觀,構思兩幅圖畫,進一步渲染了壯美的特徵。「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突出的是色彩絢爛美;清晨「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飛浮來往,或湧或沒,頃刻萬變」,凸現的是雲海的變幻美。這樣,在作者詳盡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險奇、幽靜、五彩、飛動、變幻等諸種美的形態。

  最後一段,點明瞭寫作此文的目的:導遊,引導人們去遊覽百丈山的勝景。「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這一句是作者遊後的結論,也是對全文內容的總括。

  這篇遊記和一般平鋪直敘的遊記不同,作者處處留意對重點景觀進行介紹、描寫。如開頭就直接寫「石磴」,而捨去了關於登山歷程的冗長敘述。又如寫小澗,僅從客觀方面寫到了「蒼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澗水飛濺而下的淙淙聲,和「盛夏亭午無暑氣」這一遊人的主觀感受,筆墨無多,就點染出了此地環境的清幽宜人。作者在介紹自然景觀時,還擅於運用先抑後揚的筆法。即先敘述該處屬平常景觀,然後從中找出可供遊人欣賞或可能使遊人感興趣的某一側面、景點來進行介紹。如寫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門,僅有一「不能容十許人」的小屋,殊無可觀,而作者用一轉折語氣,以「然」字領起,指出此地亦別有情趣。因爲它「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倘若炎夏登臨,峽風拂面,定當十分暢快,就使讀者不禁心嚮往之了。又如寫到山庵時,以爲它「才老屋數間」,且狹小低溼,自然無可欣賞,而作者用一「獨」字領起,指出庵之西閣卻爲一勝景,特別結合自己的身世遭遇,敘述了夜臥其上,下聽泉聲潺潺,所引起的悲涼之感。百丈山中最吸引遊人的,是石臺和石臺周圍的景色。從「下臨峭岸」的石臺上,既可於「林薄間」望見前巖巖穴中噴湧而出,「投空數十尺」的瀑布;又可遠眺「數百裏峯巒高下」的壯觀景色。還有變化萬千的雲海、冉冉西沉的夕陽。真是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爲了突現石臺及其周圍景色之美,作者多次運用了恰切而生動的比喻,如說瀑布飛沫「如散珠噴霧」,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雲海中諸山「若飛浮往來」等,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那描寫瀑布飛沫爲日光所照時的景象的一段文字,雖爲直敘,但由於能爲山水傳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歎服。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

朱熹朗讀
()

猜你喜歡

寶劍橫斜天欲曉,洗淨魔佛逼人寒。

匣中陰陰光生處,衲子徒將正眼看。

()

又是斜陽催客去。衰柳寒蕪,細認同來處。滿載秋情兼別緒。

無言自向天涯路。

不恨飄零無與語。祇怕多情,更爲儂辛苦。水遠山長從間阻。

人間遙作傷心侶。

()

涼州賊燒洛陽宮,黃屋遷播僑鄴中。兵驅椒房出複壁,帝不能救憂及躬。

臺下役夫皆菜色,臺上美人如花紅。九州戰血丹野草,不聞鬼哭聞歌鐘。

時人肆罵作漢賊,相國自許賢周公。一朝西陵瘞弓劍,帳殿寂寞來悲風。

美人去事黃初帝,家法乃與穹廬同。繁華銷歇世代遠,惟有漳水流無窮。

時時耕者钁遺瓦,蘇侵土蝕疑古銅。後來好事斲成硯,平視端歙相長雄。

參軍得之喜不寐,攜歸光怪夜吐虹。謂宜載寶餉洛貴,顧肯割愛遺山翁。

翁生建安七子後,幼覽方冊夢寐通。白頭始獲交石友,非不磨礪無新功。

復愁偷兒瞰吾屋,竊去奚異玉與弓。書生一硯何足計,老瞞萬瓦掃地空。

()

峭拔立雲端,能生逆旅歡。但惜世無摩詰手,不能移向畫圖看。

()

人言垂釣辯浮沉,辯著浮沉用意深。

吾恥不爲知害性,等閒輕動望魚心。

()

寒聲晚移林,殘臘無幾日。

高人擁楮眠,臠卷意自適。

素風含混沌,春煦回呼吸。

餘溫偶見分,來自芝蘭室。

乍舒魄流輝,忽卷潮無跡。

未能澡餘心,愧此一衾白。

嘗聞旴江藤,蒼崖走虯屈。

斬之霜露秋,漚以滄浪色。

粉身從澼絖,蛻骨齊麗密。

乃知瑩然姿,故自慚陶出。

治物猶貴精,治心豈宜逸。

平生感交遊,耳剽非無得。

精神隨事分,內省殊未力。

寸陰捐已多,老矣將何及。

自從得此衾,夢覺常惕惕。

清如夷齊鄰,粹若淵騫覿。

獨警發鏗鍧,邪思戢毫忽。

勿謂絕知聞,虛闈百靈集。

鼎鬴或存戒,韋弦亦規失。

則知君子所,惠以勵蒙塞。

()